在這種情況下,宋方只得於同年十月甲午,第3次調整陝西的軍事指揮系統,“分陝西為四路”。
以樞密直學士、管勾秦鳳路部署司兼知秦州韓琦、樞密直學士管勾涇原路部署事兼知渭州王沿、龍圖閣直學士管勾環慶路部署司兼知慶州范仲淹、龍圖閣直學士管勾鄜延路部署事兼知延州龐籍併兼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使、沿邊招討使。
二年閏九月,宋軍大敗於定川砦,十一月辛巳,宋復置陝西4路都部
119署、經略安撫兼沿邊招討使。
以韓、範、龐籍3人為之。幾乎同時,又撤消了各路經略安撫使,以統一指揮。
慶曆三年,宋夏和議成功。
四年二月甲寅,“罷陝西四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復置逐路都部署,經略安撫招討使”。
不久雖復置陝西安撫使,並直至皇佑中,但4路經略安撫使之職再未有變動,終於成為定製。
這樣,加上慶曆二年十月所置的永興軍路都部署兼安撫使與熙寧五年十月戊戌所置的熙河路馬步軍都總管、經略安撫使,陝西地區被劃分成6個安撫使路。
河東路經略安撫使產生的年代,據《宋會要職官》41之79所載,在大中祥符元年。
但是,其“管勾官二人,一以代州知州充,一以合門祗候以上充”。
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河東1路所轄20餘州軍,擁兵數萬之眾,竟由邊境1州之長與1合門祗候統轄,無論是從品級或是從地裡、道路、軍事指揮上考慮,都是不可思議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比較可信的是《長編》與《宋史》卷《真宗紀》關於此事的記載,據兩書所載,是年八月庚子河東所置為河東沿邊安撫司。
宋朝前期,宋遼雙方常有衝突,忻、代兩州是宋朝西路邊防重鎮與挺進基地,故宋初以名將楊業為代州守。
楊業戰死,又以籤書樞密院事張齊賢“知代州,與部署潘美同領緣邊兵馬”。
但是,景德元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兩河無戰事,繼續於邊境屯集重兵似無必要,代州地位亦自然下降。
但隨著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使節往來、邊防事務,仍需有機構處理,因而以代州守兼沿邊安撫司就是情理中之事了。
無獨有偶,河北於景德三年,早於河東年許設定河北沿邊安撫司,更可證明大中祥符元年河東所設為沿邊安撫司。
那麼,河東經略安撫司設定於何年呢,我認為這要從宋夏關係來加以考慮。
如前所述,從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起,西夏連年進攻宋朝,主攻方向是陝西,其次是河東的麟府路,慶曆元年,夏就攻破了麟府路的前沿地帶豐州。
因而,河東經略安撫司的設定應在這一階段內。
檢《宋史楊偕傳》,傳言,“偕進樞密直學士,知幷州。及元昊入寇,密詔偕選強壯萬人策應麟、府。明年,改左司郎中、本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賜錢五十萬。偕列六事於朝,朝廷不從。偕累奏不已,乃罷知邢州”。
據《長編》所載,楊偕康定元年十一月丙子知幷州,慶曆元年十月丁未朔罷,則其兼任河東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當是慶曆元年之事。
河東路設定經略安撫使亦應在此年。
前此史籍所載河東安撫司當是河東沿邊安撫司之省文。
河東經略安撫司統轄並代、澤潞、嵐石、麟府4路兵馬,4路真宗時已形成,但各自轄區,史無明文,不甚了了。
而各自機構,前後多所變更,亦須考求。
大約河東20餘州軍,麟、府、豐3州在河外,自成1路。
其領導機構自真仁之世起,改為麟府路軍馬司,軍馬司的軍馬“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治所在府州。
嵐石路即上節所言石隰路。石隰路原置都部署司以領1路兵權,景德元年十二月丁未,宋“廢石隰州部署,置石隰緣邊都巡檢使”,治所在石州,所轄有嵐、石、隰3州。
哲宗時,推行進築政策,以收復失地。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甲午,“以葭蘆寨為晉寧軍。以知軍為嵐石路沿邊安撫使兼嵐石隰增加慈州1州都巡檢使。石州知州更不兼都巡檢”。
九月癸丑,“以嵐石慈隰隸嵐石路”,州。澤潞路,景德四年,轄澤潞晉絳慈隰威勝7州軍,以知潞州領兵馬公事。
但據《宋史地理志隆德府》條所載,潞州“舊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勝軍屯駐駐泊本城兵馬巡檢事”,則景德以後所轄似有所變化。
並代路治所在幷州,自不待言,其轄地史無明文,當為3路之外諸州軍,具體地說,即並、代、忻、汾、遼、憲6州與慶祚、平定、岢嵐、寧化、火山、保德6軍。
(詳見下表)河東地區肩負著抗擊遼夏的重任,其河東地區防務大體分工如下,即“太原則忻代二州、寧化岢嵐二軍控契丹之朔、雲,麟、府二州守河外,嵐石隰三州、火山保德二軍阻河扞夏國之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