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到了宋代轉運司路的形成與發展的話,在宋初的時候,轉運司路就已經形成了。
因為太祖朝是宋代路制的草創時期。
除河北、淮南,五代時已設定地區行政常設機構轉運司外,多數地區的轉運司都設於此時。
乾德元年正月,以沈義倫為京西、韓彥卿為淮南轉運使”,是宋代“諸道置轉運之始”。
其後,同年春,任命沈義倫“為陝西轉運使”。
到後來,相繼平定荊南、湖南,設荊湖諸州轉運司。
三年滅後蜀,設西川路。
開寶元年,設京東轉運司。
開寶四年,平南漢,遂置廣南諸州轉運司。
開寶八年,平江南,九年二月,設江南轉運司。
這樣,除北漢、吳越、漳泉等尚未收復之地外,宋轄境內已全部設定轉運司,有宋一代路制已初具規模。
太宗即位後,乘戰勝之威,迫使吳越、漳泉相繼歸附,最後以武力消滅了北漢,以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太祖未竟的統一大業。
與此同時,他又對宋代路制建設進行積極的探索。
因而,太平興國年間,也就成為宋代路制調整最為頻繁的時期。以下逐路列述之
在京東:太平興國六、七年間,有石熙載曾任京東西路轉運使。
而後文獻僅見“京東轉運使”,因而,可以推知太平興國時京東曾分為東、西兩路。
在京西太平興國三年四月,曾分為南北兩路。
河北“太平興國二年,分河北南路”。
六年九月時,尚有“田錫為河北南路轉運使。”之記載。
因此,太平興國年間,河北實分為兩路。
而陝西“太平興國二年,分陝西河北、陝西河南兩路,各置使一員。又有陝府西北路,後皆並焉”。
據《宋史程德玄傳》言,五年,陝府西(河)南轉運使、左拾遺韋務昇坐縱德玄等於部下私販鬻,責授右贊善大夫。
又《宋史許驤傳》言,“六年,出為陝府西北路轉運副使。會罷副使,徙知鄜州”。
與許驤同時罷為知州的有董儼,據《長編》所載,儼由淮南轉運使罷知光州,在八年五月己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此,太平興國年間,陝西實被分為河北、河南、西北三路。
雍熙元年以後,文獻中不見以上3路,而代之以“陝西路”。
可能興國末3路又複合並。
淮南“太平興國元年,分東、西路,後並一路”。
從文獻上看,太平興國五、六年時,兩路尚未合併。
時有胡旦、董儼分別擔任淮南東、西路轉運副使。
但據《宋紀》,雍熙二年八月以前淮南路已合併。
因此,合併可能為太平興國末年之事。
江南太平興國元年,分東、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