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後,第科取士名額增加,至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取士達586人,承安二年(1197年),高達925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三是增設女直進士科,即策論進士,這是專為女真人設立的考試科目,該科設於大定十一年(1171年)初只試策,每場一題,用女真大字,後又增試詩或論,用女直小字。
可以說恆古以來,採用少數民族文字進行科舉考試,這在我國曆史上算是一大創舉。
而本科設立後,首次考試在大定十三年(1173年)舉行,共錄取徒單鎰等27人。
所取之士全部被任命為女直字教授,充實和加強了女真族的師資隊伍,同時對女真族的文化開發亦起了重要作用。
所以,金一代名士,多由此科出身。
並且金代科舉制度考試分4級進行,即鄉試,府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的名稱始於金,當時把縣試當鄉試,縣令為試官,及格者才能應府試。
府試原為六處舉行,後增至十處。
府試合格者才能參加在首都舉行的考試,即會試。
泰和二年(1202年)定製度,會試策論3人取一人,詞賦經義5人取一人。
會試中選才得應舉殿試,而金代初年無殿試,從天德二年(1202年)開始增設殿試科,除進士諸科外,還有律科、經童科、制舉、武舉等科目。
進士及第後,都要從基層的小官吏作起。
大定時還特規定,地方府一級少尹及中央政府的令史要從進士出身的小官中選用。
至於中高階官員京主要從進士出身的低階官吏中選拔。
如此積數十年努力,吸引了大批漢族士人透過科舉踏入金朝仕途。
使金朝的官員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
尤其是“世宗、章宗之世,儒風丕變,庠序日盛,繇由科地位至宰輔者接踵”,從而改變了創業階段主要由無文化的軍人掌權的局面,對促進金朝政局穩定、文化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綜上,金代科舉開始於太宗天會元年(1123年),初無定期。
自天會五年後方轉入正常,三年一試。
初分南、北兩選,以詞賦、經義取士,後合併為一,設進士科和女直進士科,前者分詞賦、經義兩科目取士,後者以策論取士。
金共開科約40次,分鄉試、府試、會試、殿試4級,狀元有名可考者19人。
所取之士,多用為官吏。
可見,金初以武奪取政權,其後統治者重文重武,以文治國,政局穩定,文武雙全,國家安定,文化發展。
到了更後面的蒙元的話,大家知道,由於蒙古族統治者重武,文化層次低,所以元朝科舉制度屢興屢廢,元朝自建立至仁宗皇慶三年(1314年)最初有近半個世紀科舉停廢,從而元代成為自隋唐以來科舉取士的“低谷”時期。
官員的選拔主要依靠世襲和舉薦,由“吏入仕”幾乎成為唯一的登仕途徑。
而世襲與薦舉的官員文化水平極低,甚至有不識字者,經常鬧些笑話。
如《日聞錄》記載“國朝故事以蒙古、色目不諳政事,必以漢人佐之。官府色目居長,次設判署正官,謂其識治體,練時務也。近年以來,正官多不識字。至正年間,淮東有一路總管在任,省札行下,‘辯驗收差課程錢穀’,喚該吏,怒曰‘省札雲“便檢錢”,許多鈔在庫,如何不便檢,’錯以‘辯驗’為‘便檢’也。又一縣令修理譙樓,讀‘譙’為‘焦’;又讀‘羈管’為‘霸管’。”
由此,因為官員水平太低,自然不能適應吏治的需要。
於是太宗窩闊臺九年(1237年)八月,曾應中書令耶律楚材“用儒術選士”之請,詔中原諸路以論、經義、詞賦三科考試儒生,同時宣佈“其中選者復其賦役,令與各處長官同署公事”。
這是元朝正式建立前首次仿照科舉的辦法選拔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