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相比於唐代散文僅僅是韓、柳及其弟子的個體實踐,宋代散文在歐、蘇等人的大力提倡與推廣之下,得以形成強大的佔統治地位的風格流派。
因為宋代散文,大家可以看到,無論是內容、形式、語言、風格,都較唐文有比較新的開拓。
細數一下宋代三百年間,不僅散文作品數量驚人,而且名家輩出,成就極高,對後來的明清散文更是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總之,宋代散文大家的作品,各具面目,豐富多彩。
像是大蘇文章汪洋恣肆,雄辯奔放;歐文平淡沖和,醇雅厚重;曾鞏嚴謹平實,細密峻潔。
而且南宋文風承襲歐蘇,進一步向說理和思辯的方向發展。
如陸游、文天祥、謝翱等愛國志士的文字,豪氣千雲,揮灑自如,都大有可觀之處。
論之以哲學,宋代“性理”之學蔚然大觀。
在沉寂了多年之後,中國哲學在宋代又出現了新的發展高峰。
北宋有王安石的新學(或稱王學),周敦頤的濂學,張載關學,二程(程頤、程顥)的洛學,南宋有朱熹道學,陸九淵的心學,呂祖謙的浙東學派等等。
可以看到,宋文化的蓬勃發展,使宋朝完成了“儒學復興”。
宋人對兩漢經學和盛唐佛學推陳出新,粲然形成了一種嶄新的、以儒學精義為根本的、兼收佛老及諸子學說的“新儒學”(理學)體系。
在這股文化大潮下,宗教進一步世俗化,儒釋道三教相互交融,共同發展。
“程朱理學”的出現,除了哲學上的意義外,還體現出當時的有識之士對宋朝因經濟高速發展而帶來的一系列道德問題的反思與叩問,體現了宋人希圖建立一種新的道德體系來維繫社會的正常運轉所作的努力。
雖然後世將程朱理學不恰當的發展成國人的思想桎梏,但作為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抹殺的。
論之以音樂,自宋代起,中國音樂開始大踏步走向民間。
以曲子詞、說唱、戲曲為代表的新興音樂體裁在世俗化的大潮下,將中國音樂的藝術水準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除了偉大的宋詞外,宋代對音樂的另一個偉大的貢獻是促使戲曲藝術得到重大發展並推向成熟。
北宋的“雜劇”,南宋的”南戲”,為後來的元雜劇的繁盛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在音樂理論研究領域,宋代也是一個特別有建樹的歷史單元。
中國第一部具有音樂百科全書性質的鉅製《樂書》(共200卷)、第一部有關古琴史的專著(琴史》等,都出現於宋朝。
論之以曲藝,宋代是中國古代曲藝發展的極盛時期。
曲藝發展到兩宋時期,不僅枝繁葉茂,而且更加綿展延伸,與其他表演藝術交錯連理,生長成一片片鬱鬱蔥蔥的茂密森林,進入了空前興旺發達的繁盛期。
宋代曲藝演出形式之雜、場地之多、節目之盛,令人目不暇接。
比如北宋崇寧、大觀年間,僅在京城之內就有東瓦、西瓦、中瓦等17處,城外還有各種瓦子、勾欄50多處,有些瓦子可同時容納數千人—起觀看演出。
“說話”(後世的話本、評話、評書)、鼓子詞等也均論之以瓷藝,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是“玉的精神”大興於宋世。
與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時代。
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史上登峰造極。
宋代瓷器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的品質,成為後世瓷業執著追摹的審美風格。
“宋瓷”,幾乎成為“玉”義的轉換。
同時宋代也是名窯名品輩出、官場民窯相競的時代。
耀州窯的青瓷,磁州窯的黑白釉瓷,建窯的天目釉瓷等,雖屬民窯出品,但工藝之精,造型之美,令人歎為觀止。
其餘風流韻,遠播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