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窯業良工隨之南下,一部分窯工居景德鎮仿製定瓷,胎骨釉色純白如粉,稱作“粉定”。
湖田窯胎骨多以“半刀泥”刻紋,覆以透明青白釉,被稱為“影青”。
青白瓷的出現體現了白瓷領域卓越的類玉追求,它不僅使素器“白如玉”,同時也把這種釉色品質廣泛地帶入後來的彩繪瓷器中。
此外,宋代的建築藝術也極盡工巧之能事,像是宋徽宗所營造的艮嶽(萬歲山),比之阿房宮、圓明園有過之而無不及。
宋代的史學更是粲然大觀,除了煌煌巨著《資治通鑑》外,方誌學、金石學等也蔚然興起,史家輩出,史論新穎,著作宏富,達到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頂峰。
包括茶文化也在宋代登峰造極,宋徽宗甚至在《大觀茶論》中以20篇文章不厭其煩地介紹茶文化,體現了中國古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完美結合。
此外,雕塑(含玉雕、竹雕、木雕、石雕等)工藝、染織工藝、傢俱工藝、刺繡工藝、漆器工藝、筆墨紙硯製作工藝等均在宋代臻於化境,鑑賞(收藏)文化也在宋代文人的提倡下蔚然成風,宋代文化的繁榮程度令後世高山仰止、目眩神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大家可能要問,是什麼讓“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
還是那句話,宋代崇尚文治、優禮文人與”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之人”等一系列政策是主因。
因為宋代的確是文人的“樂園”,這是後世難以企及的。
而這起源於便是大家都知道的隋唐時期誕生的科舉制,只不過這一政策,是一直到宋代才真正的向所有文人(特別是底層文人)開放。
這一時期,只要你文章合格,就不分門第、鄉里,都予錄取。
宋太宗時,一科進士可取三、四百人,諸科可達七、八百人。
考試得中即按等第派作大小不同的官。
對屢試不中的,還可特恩,賜“本科”出身。
真宗後,取士越來越寬,按考生比例十分之一加以錄取,社會各式人等,連和尚、道士在內都可應試。
1000年,真宗下詔說:“去歲天下舉人數逾萬人,謬濫居多”。但這年真宗親試舉人,仍取進土、諸科1800多人。
仁宗時“試進士諸科,十取其二”,共取進士4000多人,諸科5000多人。
據不完全統計,僅北宋一代就開科69次,進士和諸科共取士約餘人。
由此形成了龐大計程車大夫階層和文人階層。
而且宋代官員待遇優厚,只要無大錯,3年即可遷轉一次,如此又形成了龐大的“中產階級”階層。
在寬鬆自由的文化空氣下,在士大夫階層身體力行的倡導下,宋代文化邁上了空前繁榮的高峰。
大部分學者認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文化曾經出現過三次發展高峰,即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兩宋時期的文化復興和五四運動後的新文化運動。
以兩宋文化的卓越成就而論,可見這洵非虛譽!
乃至於有日本學者捋藪內清在《中國科學文明》一書中說:
“北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時代,在這個文化發達的潮流中,有許多驚人的成就。甚至有人認為,北宋時代可以和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以至近代相比。”
以及法國著名漢學家謝和耐說的更直接的表示:“在藝術、娛樂、制度、工藝技術諸多領域,宋朝無疑是當時最先進的國家。她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僅僅看作蠻夷之邦!”
“中國的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在許多方面實際上已經超過了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前的英國或歐洲的水平。”——李約瑟(英)
在科技史研究領域,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堪稱絕對的權威。這位幾乎以畢生精力投入中國科技史研究的學者,從來不吝惜對宋朝的讚美:“談到11世紀的中國,我們猶如來到了最偉大的時期。”
“每當人們研究中國文獻中科學史或技術史的任何特定問題時,總會發現宋代是主要關鍵所在。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
的確,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潮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