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行百戶,衣著各有本色。
此外還出現了“牙人”(經紀人)和中介機構,賒賣(信用擔保)、便錢務(匯兌機構)、邸店(寄存)、質庫(典當)行業都出現並迅速發展。
史載,東京城內界身巷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壯觀,門面廣闊,“每一交易,動輒千萬”。
遍佈內外城的商店鋪席外,還有定期的集市貿易。
東京之外,北方的秦州、太原、真定、京兆、大名、洛陽、密州、晉州,東南的蘇州、杭州、江寧、揚州、真州、楚州、廬州、襄州,川蜀地區的成都、梓州、綿州、遂州、漢州,閩廣的福州、廣州等,都是商業貿易的重要城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州縣城市之外,鎮市、草市星羅棋佈。
宋朝各鎮設有場務,收取商稅。
較大的鎮,商稅收入可以超過縣城。
比鎮市更小的草市數量更多,蘇軾說,各地城小人多,散在城外叫作草市者甚多。
草市北方叫“集”,南方、叫“墟”,較大的墟、集有酒店、客棧等,商業發達、交通便利的可發展成集鎮。
鎮市、草市的活躍促進了城鄉貿易與交流,宋朝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州縣為支撐,鎮市、草市為補充的完整商業網路。
宋朝政府透過收取商稅和專賣收入從中獲得豐厚回報。
太宗時一年商稅收入400萬貫,仁宗時已超過2000萬貫。
專賣收入在太宗至道時就達1123萬貫。
二者構成了宋朝財政收入的主體。
南宋在江南建國,水上交通發達。
以臨安和建康為樞紐,西向沿長江經鄂州聯結四川,南面直通泉州、廣州,聯結瓊州,商業貿易比北宋更為繁盛。
臨安有戶籍記載的人口在南宋末年為39萬戶,124萬人(此數不確,應該在200萬左右),既是南宋的政治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城市。
《中國通史》記載,臨安居民所用物品,多從外地運來。
每天食用米萬多石,來自蘇、湖、常、秀四州和淮南、江西、湖廣等地。
柴炭、竹木、水果來自嚴、婺、衢、徽等州,海鮮、水產則來自明、越、溫、臺等州。
臨安所需菜蔬、布匹、食鹽和各種雜貨,也均從外地運來。
人們自豪的說:“以前沒有過的東西,現在都有。”
各地的產品也在臨安交換轉運,浙江兩岸船隻雲集,客販往來,不絕於道。
臨安城內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鋪“連門俱是”。
大街上買賣晝夜不停,每天早晨五更,早市者開店營業;夕陽西下,夜市又開張。
直到三四更後,店鋪酒樓歌館才慢慢靜下來。
臨安城外數十里,也是店鋪林立,交易繁盛。
臨安城內,住著大批“工役之人”,他們分屬各種作坊,如碾玉作、油作、木作、磚瓦作,泥水作、打紙作等。
此外街巷還有許多“修舊人”,聽候主顧召喚,如補鍋、箍桶、修鞋、修傘、磨鏡子等等。
而且和今天一樣,那時每天街上還有“掃街盤垃圾者”,有“傾腳頭”的“出糞人”,還有眾多的貨郎、小販、送菜工等等,社會的分工已經非常細。
臨安市上有440行(已超越360行的概念),如布行、魚行、蟹行、銷金行等,商戶數量也比北宋時大增。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