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岑水場,仁宗時開發鑄錢,有工匠10多萬人,規模之大,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巨無霸”企業。
鑄錢需用鉛錫,於是產業鏈向下延伸,仁宗時年產鉛9萬多斤,錫33萬斤。
英宗時鉛產量激增200萬斤,鐵錫增產100多萬斤。
神宗時,年產銅1400多萬斤,鉛919萬斤,錫232萬斤。
今天的研究表明,宋朝鋼鐵產量年均為15萬噸。
而英國在工業革命開始時的1788年年產鋼鐵不過才7.6萬噸。
以及紡織業興旺。
紡織業在宋代得到長足發展,不僅有官營和私營的大批作坊從事紡織,廣大農村婦女也家家紡織布帛。
其中尤以兩浙、川蜀地區最為發達。
開封設綾錦院,為皇室貴族織造高階織品。
河北路產絹,有“衣被天下”之稱。
麻織業集中於成都府和廣南西路,麻布產量遠超唐代,印染技術也大大提高。
南宋時透過賦稅收上來的絲麻織品高達1000萬匹以上。
南宋棉織業突飛猛進,宋人發明了扞、彈、紡、織一條龍的棉紡工具,成為中國手工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棉紡織業在農村得到迅速發展。
甚至北宋時,一些地方已出現了以紡織為主的“機戶”。
仁宗時,一個梓州已經有幾千家機戶。
還有制瓷業鼎盛。
的確,宋朝制瓷業出現了突破性的發展,無論是瓷器生產的數量還是質量上
都遠勝前代,甚至令後世望塵莫及。
“官哥汝定鈞”五大官窯,所產瓷器之精美絕倫的程度令人駭然驚歎。
五大名窯的瓷器,今天已成為天價瓷器的代名詞。
隨著制瓷業的發達,各地開始出現大批小型民窯,到南宋時進一步發展,瓷窯數量越來越多,產量也大增。
近年來發現的許多窯址,堆積面積都很大。
如四川廣元瓷窯鋪遺址,堆積長250米。
有的堆積廣達20畝,高達20米。
制瓷分工越來越細,景德鎮“陶工、匣工、土木之有局,利坯、車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畫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規制,各不相紊”。
景德鎮、吉州、龍泉及廣東、福建沿海成為重要的瓷器產地,並大量外銷。
中國在西方得名china(瓷器),宋朝外銷瓷器功不可沒。
此外,宋朝造紙業、造船業、印刷業、兵工業、火器製造業等都蓬勃發展(在科技章另述),出現了當時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製造工廠、加工工廠,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和銀行信用,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艦隊和商船隊,擁有世界上最大最多最繁榮的大城市
一些歷史的細節也許可以幫我們更深刻的瞭解那個偉大的時代:
北宋時,一位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
宋朝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如林沖)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寶刀,“百金”是宋朝一戶中人之產。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時不過32萬貫。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法國學者、國際宋史研究開創者埃狄納?巴拉茲明確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徵,到宋代已發育成熟;而近代中國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
同為法國學者的迪艾那則稱宋朝為“現代的拂曉時辰”,麥克尼爾認為宋朝時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
“中心”,中國經濟在工業化、商業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