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宋代製糖影響了大食和南海諸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甘蔗種植和製糖業得到了發展。
有學者在論述我國古代蔗糖工業的發展時講到了宋代的製糖,指出宋供採取軋蔗取汁的方法,用巨石碾或舂蔗取汁。
然後有濃縮、煎熬過程,把蔗汁直接放進鍋內煎熬,再去蜜凝結,把煎熬的糖水讓其自行凝結,凝結後加以過濾,曝之烈日才能完全凝結。
以及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甘蔗和砂糖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甘蔗在唐宋之際除江西、湖廣、江蘇、安徽外,四川、福建也有栽培。
宋代福建開始製造砂糖,而四川、福建、兩浙、廣東生產糖霜,四川開始製造石蜜。
宋代砂糖的製造已廣為推行,其製造技術也已有進步。
糖霜在四川、福建、廣東、浙江等地製造,其中以四川遂寧所產最為精美。
而且四川茶的產量高於東南,但“蜀茶之細者,其品視南方已下,惟廣漢之趙坡、合州之水南、峨眉之白牙、雅安之蒙頂,土人亦珍之”。
像是蔡襄《茶錄》說“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
宋代白糖已在各地廣為製造,進而在四川和其他地方也有糖霜的製造。
各個地方的砂糖產量雖然不知其詳,但大體而言,出產精美的砂糖的地方產量最多,因而可以把四川、福建、廣東等地視為砂糖出產最多的地方,以栽培甘蔗、製造砂糖作為農家副業的地方也不在少數。
在盛產砂糖的地方,它已經成為專門的職業,在遂寧等地,以製造糖霜為業的糖霜戶已多達幾百戶。
宋時已出現所謂“戲劇糖果”,有行嬌惜、糖宜娘、打鞦韆等名目。
在臨安“沿街叫賣小兒諸般食件”有麻糖、錘子糖、鼓兒餳等名目。
宋代的調味品品類繁多,甚至包括一些藥物。
除醬油和味精外,已與今人差別不大。
如江南、福建一帶,“食紅糟,蔬菜魚肉,率以拌和,更不食醋”,與今福建菜的風味相同。
對窮鄉僻壤的農民而言,調味品也是十分難得的。有的“荷薪芻入城市”,換得幾十文錢,“買蔥茹鹽醯,老稚以為甘美”,有的甚至“經年不食鹽者”。
此外就是飲食業的興旺。
要知道自秦漢隋唐,歷來多少酒席似乎都是家宴。
而且我們這個民族即便一直到盛唐都有宵禁呀,只有在元宵節才偶爾開禁三晚。
而在隋煬帝的大業年間曾有一次開禁了半個月之多,更是傳為佳話。
農業社會晚上有了活動一般幹什麼呢,就花在飲食上了,喝酒取樂看燈吧。
宵禁完全解除那還要到北宋初年,於是,餐飲業起了結構性地變化。
像是由兩餐變為三餐。
因為古時中國人基本上只有兩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
基本對應農耕的開工和收工的時間。
如果軍人行軍麼,也是在兩頓飯之間的六七個小時內一口氣進行的。
所以往往可以走很遠的路,日落了就安排崗哨休息了。
但到了北宋初年,隨著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間生活一下就變成了課題。
於是很多人養成了入夜後再吃一頓飯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