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
方回說,“單稻醬則麥、豆和麵蒸煮,和成醬黃,調水下鹽,曝以赫日,凡羹味煎熬,無不用之”。
當時的詞義與古時不同,“醬自是醬,醯自是醋”。
除鹽之外,油、醬和醋無疑是宋時最重要的調味品。
北宋沈括說“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
今人普遍使用的醬油,起源於何時,尚無定論。
《山家清供》卷下介紹“忘憂齏”的製作,“以醬油滴醋,作為齏”,但《說郛》卷的同段文字作“以醯醬作為齏”。
“醬油”也可理解為“醬、油”,未必就是現代的醬油。
《山家清供》卷下的《豆黃籤》,《說郛》卷,,作“豆黃羹”,其中提及使用“醬汁”,可能就是醬油。
但從宋代的記載看,當時使用醬無疑比醬汁普遍。
宋代的甜味有白糖、沙糖和蜂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大昌說“凡飴謂之餳,自關而東通語也,今人名為白糖者是也,以其雜米櫱為之也。飴即餳之融液,而可以入之食飲中者也。”沙糖“以甘蔗汁煎”成。
宋代甘蔗種植面積有所擴大,但限於產量,其普及的程度尚不能與油鹽醬醋相比。
專就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而論,宋代較唐代有了顯著的進步,這首先應歸功於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宋代的文化環境在其中也起了作用。
截止到宋代,甘蔗在中國的種植地區包括江蘇、浙江、江西、四川、湖南、湖北、雲南、廣東、福建等省,都在南方,後來逐漸向北擴充套件。
宋代同唐代比起來,甘蔗品種增多了。
在製造工藝方面,除了曝和熬外,宋代增添了一種新方法,即窨製法。
至於製造普通砂糖的工藝,宋代應比唐代有進步。
比如宋代遂寧糖霜的製造在中國製糖史上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宋代製糖地區有四川一帶,出產糖霜、石蜜、蔗糖、乳糖獅子等。
至於江浙一帶,則出產石密、乳糖、沙糖、糖霜。
而福建一帶,產沙糖,江西一帶,也產沙糖,雲南一帶,產糖霜(白糖)、合子糖(紅糖)。
湖南湖北一帶,產沙糖,廣東一帶,產糖霜,西蓉(主要是波斯)產糖霜、石蜜。
宋代甘蔗和糖類的應用主要是食用和藥用。
宋代製糖影響了大食和南海諸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甘蔗種植和製糖業得到了發展。
有學者在論述我國古代蔗糖工業的發展時講到了宋代的製糖,指出宋供採取軋蔗取汁的方法,用巨石碾或舂蔗取汁。
然後有濃縮、煎熬過程,把蔗汁直接放進鍋內煎熬,再去蜜凝結,把煎熬的糖水讓其自行凝結,凝結後加以過濾,曝之烈日才能完全凝結。
以及日本學者加藤繁在《中國甘蔗和砂糖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甘蔗在唐宋之際除江西、湖廣、江蘇、安徽外,四川、福建也有栽培。
宋代福建開始製造砂糖,而四川、福建、兩浙、廣東生產糖霜,四川開始製造石蜜。
宋代砂糖的製造已廣為推行,其製造技術也已有進步。
糖霜在四川、福建、廣東、浙江等地製造,其中以四川遂寧所產最為精美。
……
……
……
喜歡買宋請大家收藏:()買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