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有時年齡也是可以不考慮的。
像當時有一個叫韓南老的人,考中了進士,很快便有人來向他提親,他並未拒絕,而是作了一首絕句“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餘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
由此足見宋朝榜下捉婿風俗之瘋狂,真的是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了啊。
同時,“榜下捉婿”其實也透露出這樣一個資訊,那就是宋代的婚姻觀念在發生著重要的變化。
因為從魏晉南北朝、隋至唐中期,由於門閥制度盛行,婚姻物件的選擇是有著嚴格的門第限制的。
到唐中後期門開始衰落,經歷五代,到宋代,門第觀念已經淡薄。
因為個人才能和錢財,而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則與宋代高度發展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密切相關。
所以,對於宋代此種婚姻觀念的評價大家應該辯證地看,較之前代的門第婚而言,宋代的婚姻觀念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的進步,而且真的是令人羨慕啊,恨不得現在就穿越回去考個進士,體味一下那萬眾矚目,被人搶親的感覺。
………………
不過穿越神馬的,畢竟只是幻想,是不可實現的,所以大家也只能在心中想想而已,流流口水吧,努力提升自己才是關鍵啊。
同時,需要說最後一點,那就是說到古代科舉制度,大家可能都會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我國數學文化源遠流長,我國的科舉制度也延續頗久,為何不見數學在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大放異彩呢?古代科舉考數學這些嗎?
的確,只要翻開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國曆史上的儒學大師、國學大師滿坑滿谷,但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這些都是鳳毛麟角,能叫上名來的不過祖沖之等等幾個人而已。
除了幾個裝神弄鬼的煉丹家,抽冷子幹了點與化學有關的活兒,真的幾乎沒有。
而至所以如此,會出現如此嚴重偏科的問題,首先還是要從我國古代數學教育及人才推舉制度說起。
給大家簡單的科普一下吧,在最早的夏商年間,由於當時運用的數學還主要停留在數數、記事階段,同時選拔人才採取“三宅三俊”選任法主要稽核政務、民事、執法)。
所以這個年代裡,無論是數學還是文章,文化水平並不是主要的選取標準。
而到了以“周易六十四卦”發家的周朝,數學則成為“六藝”之一,正式登上了教育的舞臺。
雖然當時諸子百家更多地是憑藉口才獲得君王的寵信,但是數學技能也並未被劃分為奇技淫巧。
從西周開始,就有專門從事天文曆法的世家,人稱“馮相氏”、“保章氏”,一手好演算法世代相傳,遇到識貨的天子就有當官的可能。
史料可考的有一位北魏時期的殷紹,北魏文成帝年間,任算生博士。
真正設立科舉制度則是到了隋朝年間,雖然此時數學依舊並未被列入專門的科舉專案,但是在國子監中也開設了算學。
而到了唐朝,數學帝們的春天終於來了!
在唐朝的顯慶元年(656年),唐朝統治者專門下詔國子監開辦了數學專科學校——“算學館”,招收學生三十人,設定算學博士和算學助教主持日常教學工作。
這樣,國子監內就有了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六個學館。
政府甚至還讓當時的算學大神李淳風專門編訂了十部算經,即《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丘建算經》、《綴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緝古算術》,統稱《算經十書》,作為官方教材。
讓數學入科舉,數學過關就可以做官,這在當時,可說是開了世界之風氣。
儘管那時數學還不是很發達,但先把架子搭起來,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沿襲、發展到今天,難保不讓中國成為數學大國,進而推動與此相關的科學進步。
更甚至,說不定幾個諾貝爾數學獎、物理獎都到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