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清時代的通常說法,一個人吃飯每天需米一升,每月需米三鬥。
中國古代的家庭人口資料則顯示,每戶平均是4—5人。
縣令月薪7.5石米,假如其一家是5口人,那麼吃飯每月需米不過1.5石,僅佔月薪的20。
米是主食,假定其他食物花費與米的價值相同或稍低,那麼,按恩格爾係數計算,工資可以使縣令一家處在係數≤40的水準,因此他雖然算不上極度富裕,至少也應該處在富裕水平。
這麼看來,朱重八同志當時制定的官吏工資標準絕不像顧炎武等人所說低得讓人無法接受,反而算得上是“重祿”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是,明代官員生活拮据似乎又是事實,這裡面的原因到底在哪裡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俸祿標準執行不到位、物價上漲等等。
比如許多明朝官員領工資時往往並不能全部領到米,有時是折銀、折鈔、折布,官員就得不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實際數了。
像是明吏部尚書餘繼登在他的《典故紀聞》裡記載:成化十六年,每闊白布折米三十石,然布極細者不過折銀二兩,而米遇貴,石值銀一兩,後又以粗棉布值銀三四錢者支與,是粗布一匹,準銀價三十兩。
也就是說,朝廷可以拿三四錢的粗布,發給官員頂三十兩銀子的工資。
這種事情我不知道在當時是否經常發生,估計應該是很常見,因為身為吏部尚書的餘繼登記述了,說明朝廷對待官員的這種不公平的情況使他及周圍的人反感,在社會上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而且最讓人鬱悶的是,不事生產的明朝宗藩親王、君王等人的工資,和官員們比起來卻非常高,簡直能人比人氣死人。
像是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一千石,輔國將軍八百石,公主及駙馬二千石等,這還不算賜給的大量的土地。
明朝各宗藩居於封地,不讓他們出來做官和做其它營生,生活所需靠國家俸祿和屬於自己土地的收入,時間長了成為國家的一大負擔。
而且明朝初期,官員致仕退休)之後是沒俸祿的。
據《典故紀聞》載,成化十五年,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楊鼎乞致仕,特賜敕允之,仍給月米二石,歲夫四名,先是,大臣致仕,未有給米撥夫例,有之自鼎始。
可知在楊鼎以前官員退休是沒有退休金的,楊鼎有了,也少的可憐,堂堂的太子少保戶部尚書從一品),在任上時年俸888石,退休後才區區24石。
所以在明朝,你想要當清官的話,真的會非常窮,咱們還是以大名鼎鼎的清官海瑞為例。
海瑞任淳安縣令一職的時候,工資經七折八扣,實際領到的是12石大米、27.49兩銀子和360貫鈔。
需要說明一下,鈔是明代發行的紙幣,不過很不值錢,發行當年就貶值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只能拿來擦屁股,還髒手。
所以僅以12石大米、27.49兩銀子來計算,它能不能使一個五口之家過上相對來說還過得去的日子呢?
明清時代的社會經濟史研究表明,當時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兩銀子,日子已經可以過得不錯了。
有學者曾推算過明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費支出,大致情況如下:
1.每年每戶(以一家五口計)日常生活所需口糧為15石~18石(以常年米價1石值銀1兩為準,約需銀15兩~18兩)。
2.副食(包括油鹽、肉葷、菜蔬之類),全年每戶支出約銀7兩。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約銀3兩。
4.燃料每年支出約銀3兩。
這樣,全年生活費支出為銀30兩左右。
以海瑞的年薪,一家的生活不應該出現困難。
那麼,為什麼海瑞連兩斤肉都買不起,好不容易在母親過生日時省吃儉用買兩斤,還引起轟動呢?
原因主要在於:海瑞家人口多,與老百姓一家五口沒法比。
因為海瑞在淳安的時候,除了老母、妻子之外,還有兩三個女兒、兩個兒子,加上家僕、婢女,可能還有奶媽,總共有十來口人。
十來口人用這些工資,生活就不免有些拮据了。
要知道海瑞的家庭結構已經算是非常簡單的,生活標準也不算高,但已顯得捉襟見肘了,至於其他官員就可想而知了。
明清時代官員工資顯得低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娶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