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到了宮中,均是倒抽涼氣,只見臺階上、走廊間,到處都是侍衛屍體,不是斷頭就是斷手斷腳,血水匯流相聚,染紅了半個前庭。
又聽到呼喝之聲,轉頭一看,一個黑臉麻衣的披髮怪人,舉著木棒亂打。另有一文官著白鷳常服,手中長劍舞成一團清光,被那怪人逼至牆角,左躲右讓,險象環生。
李如楨身邊一文官叫道:“果然是白昱,他竟然會劍術!”這人是巡京御史劉廷元,事發時在東華門左近,聞訊趕來,正與李如楨等撞在一起。旁邊一個小官道:“劉大人,白昱平日多讀武經,身手不俗。”
劉廷元見這小官是名工部員外郎,官階與白昱彷彿,多半私下相熟,知他所言不假,點頭道:“白昱今番功勞不小!李都督,快救他一救!”他猛見白昱被那怪人一掌打中肩膀,踉蹌欲倒,急喚李如楨救人。
李如楨身為武將,反應比他快多了,早把手一招,五個錦衣衛衝出,揮動繡春刀,齊砍舒雲天後背。舒雲天狂吼一聲,木棒倒轉,一擊將五把長刀掃落,伸手按住白昱肩頭,雙足後抬,連環五腳踢出。
五名錦衣衛均被踢中要害,口噴鮮血,仰面而倒,落地時已然斷氣。舒雲天出腳踢人,人還在半空當中,順勢將棗木棒掄圓了,砸向白昱的脖頸。
白昱被他按牢了,正無法脫身,忽聽勁風如嘯,深知這一棒兇狠異常,若打實了,自己腦袋必然粉碎。可他本就有內傷在身,倉促之間迎敵,又被舒雲天打傷數處,無力掙脫束縛,焉有避讓之能?
他瞪目待死,猛瞧對方身形一滯,木棒走斜,心知尚有一線生機,奮力轉身,帶著舒雲天繞過半周。啪的一聲,舒雲天一擊打在牆頭,震得自己半臂痠麻,棗木棒脫手而落。
就在這一剎那,一支羽箭破空而至,射在舒雲天背心。他出口慘叫,往地上一撲,登時神智消散。白昱轉頭一看,李如楨展臂拉弓,正要射出第二箭,他身邊的劉廷元忙叫:“不可!”
李如楨一怔,劉廷元說道:“這人干係極大,須得仔細審訊一番。”李如楨點點頭,將弓箭收了。白、舒二人交手極快,眾錦衣衛沒能看細,還以為是李如楨一箭重傷刺客,救下了白昱,都對這位上司大為佩服。
白昱武功甚高,心知李如楨箭到之前,對方已露出破綻,但也不明這怪人何以突然力竭。他此刻逃出生天,瞧著手中長劍,心有餘悸,所受的內傷漸漸發作,嘴角淌出血來。
白昱哪裡猜得到舒雲天本是內功全失之身,得靠高手“種功”,氣血沸騰,好比散功。周鎮、秦虹兩大高手所種下的內力,只夠舒雲天支援一個時辰。本來東宮侍衛稀少,要闖進慈慶宮內打死太子,一個時辰綽綽有餘。
可是舒雲天瘋瘋癲癲,追人打殺,時有停步,集結抵抗的侍衛越來越多,耽誤了不少工夫。更別說,還有白昱這樣一個大高手藏在宮中,奮力糾纏,硬是堅持到了“種功”的失效之時。
其實舒雲天神志不清,並不自知殺太子十分要緊,被白昱支開後,太子只須遠離,就再也無性命之憂了。周鎮等人雖算準了東宮只有一條路,武鳳雛絕不會走錯,卻還是因為半途殺出個白昱,到底功虧一簣。
劉廷元身邊那小官瞧白昱吐血,欲上前攙扶,可見滿地屍體,又不敢邁足,高聲喊道:“清硯兄,你受傷重不重?”白昱擺手道:“不要緊,我……”還沒說完,猛地一陣頭暈目眩,昏倒在地。
李如楨、劉廷元等人暗想:“此人敢行刺太子,不知背後指使者是誰?白昱壞了他們的好事,恐怕會遭報復。”劉廷元敬他護駕有功,吩咐左右道:“快去請太醫來,替白大人治傷。”
太醫院聖濟殿就在文華殿之北,距慈慶宮亦近,幾個小官聞言,當即朝太醫院趕去。一個錦衣衛將白昱抱回,李如楨瞧這人四五十歲年紀,眉挺鼻高,須長一尺,頗有儒相,暗暗奇怪:“這修史小吏的武藝怎地如此了得?”
他對麾下錦衣衛的身手瞭如指掌,舒雲天瞬間踢死五名錦衣衛,令他心中驚駭莫名,故而只得拉弓遠射,不敢靠近。而這白昱一個翰林院侍讀學士,竟與刺客纏鬥許久,李如楨回想生平所識猛將,都沒有這麼高的武功。
李如楨豈知這白昱在朝廷雖是名小官,在江湖上卻是位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在武林中以字代名,叫做白清硯,外號“墨客”,一手“潑墨劍法”享名極高,乃是當世少有的大劍客。
白清硯與花然清、陳在淵、盧夜舟同列“武林四才子”,又合稱為“錦繡四劍”。從小並習文武,因文才出眾,少年時立志修史,參加科舉,最後被賜同進士,如願留在朝中為官。
為官不久,他就得罪了一批靠捐錢入監的紈絝子弟,又被迫辭官,遊歷江湖,在武林中闖下極大名頭,堪為一代劍道宗師。中年以後,白清硯厭倦武事,重起修史之志。
他那時在武林中名望甚高,本不欲再向皇帝磕頭,可聽說萬曆皇帝溺於後宮,從不問政,也沒人叫他磕頭。故而還是到翰林院任了一個小官,大隱隱於朝,既可廣閱宮中文史,也不必屈膝稱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約在一年前,他得義兄弟傳信,要合四劍之力,共同對付槍王許明燈。初還以為是義兄花然清替三十七派高手打抱不平,結果細讀下去,方知花然清是接到密報,說那許明燈為虎作倀,已投靠了女真人。
白昱生平讀史精通,深明中華歷史上,漢人的朝代數度為蠻夷侵擾,甚至傾覆。他平時就很關心遼東局勢,早已察覺努爾哈赤的崛起,為此擔憂不已,然而朝中官員,都因為爭儲之事,鬧得不可開交,極少有人注重邊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