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強大,要麼是大腦的強大,要麼是四肢的強大,最好是兩者兼具。如果只能選其一的話,或許做一個大腦發達而四肢簡單的瘸子,還要好過做一個大腦簡單而四肢發達的白痴。殘疾的瘸子至少明白自己要幹什麼,而健壯的白痴只知吃飯拉屎又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對於中興社而言,全民識字要解決的是思想上、精神上的問題,要讓中興社的內在變得強大,就譬如是健全了大腦,這是張鏑當前實施的第一項大決策。
而第二項大決策是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民以食為天,而農業是糧食的保障,水利則又是農業的根本。水利發達則農業興盛,農業興才能糧食豐收,糧食豐富民眾才能吃飽肚子,民眾吃飽肚子則又是一切事業發展的前提。所以水利算得上是基礎的基礎,這就如人要有血肉,要從體格上壯大自身,這是要讓四肢發達的步驟了。
對中興社而言,流求有很好的農業條件,東部是大片的平原,大約佔全島的三分之一,氣候條件也很好,水稻可以一年兩收。但缺點也是明顯的,雨熱同期,而且降水過於集中,每年絕大部分的雨水都在夏季兩三個月的時間裡。這便造成周期『性』的泛濫和乾旱,雨季和旱季分明。
流求本地土著也有農業,但十分粗放,在一處燒荒種上一季,土地肥力下降後就移往其他地方重新燒荒耕作,這是原始的刀耕火種,被稱為遊耕。與漢人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不同,番人不需要在同一塊土地上長期耕作,也無需追求太高的產量,也就更不需要建造水利灌溉設施了。
番人們之所以如此“任『性』”,在農業上這麼隨心所欲,一方面是耕作技術的落後,更重要的一方面則因為過去的流求地多人少,土地資源豐富,沒有太大的人地矛盾。在過去,偌大一個流求島只有十幾萬土著,這塊地不行就換一塊,很容易就能找到另一塊更好的土地耕作。
但中興社卻不能這麼『操』作,因為人是越來越多的,按照張鏑的計劃,流求一島將來就要承載兩三百萬的人口規模,只有大量的人口才能打造出一個堅實的後方。
前兩年,最初上島的移民還能自由選擇最優渥的土地,在淡水河兩岸就能開墾出幾十萬畝良田。但隨著移民不斷的增加,尤其慶元一役後,移民人口爆炸式的增長。中興社不得不安排新來的移民往四周屯墾,就如攤大餅一樣,以自新城為中心,往四面八方攤過去。
自新城所在的淡水河流域是精華之地,開發的也最早,很快就成為一片片的良田,向著周邊延伸,北邊很快就延伸到頭了,再過去就是大海,總不能去大海里種地吧。那麼這片大餅就不得不向南、向東攤去,離中心越遠,環境就越複雜,水土條件也往往沒那麼好了。
所謂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影響中興社農業生產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旱難調。流求這個地方雨熱太過集中,而且大部分河流都是短小急促,夏季連續幾場暴雨過後,經常山洪暴發,到處漫水,一片澤國。等到大水退去,低窪處就成了一個個大小水坑,平坦處則泥濘不堪,對於耕作是極為不利的。
等到了乾季,則又是另一個問題,低窪處水淺了變成一個個爛泥塘,引水的難度很大,大部分並不適合提供灌溉之用。平坦的地方卻又要承受乾旱之苦,遠水難解近渴。
所以,在流求地區水利建設的重點是兩個方面,一個是雨季的防洪,另一個是旱季的灌溉。
總體思路是在流求全島幾百條徑流的基礎上,在河流上游修建堰壩水庫防洪分流,同時在河流下游平原地帶建造四通八達的引水渠灌溉農田,取出的土則用以填平低窪泥塘。
對此,工部在張鏑的指示下已經做了實地踏勘、調查研究,加緊進行水利工程設計。
最先開工的是自新城東南四十餘里的模範堰工程,這裡是賽夏第一保所在的地區。設區以後,這裡又成了賽夏區,原來的賽夏第一保保長鄭狗如願以償當上了首任區長,手下管的也從一個保千把號人變成了附近的十幾個堡寨上萬百姓,權力和責任都越發的大了。
鄭狗的能力且先不論,至少做事還是十分積極的,眼下正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更加幹勁十足。工部的人下來踏勘,本來有幾處工程地點可選,鄭狗卻主動把第一個工程攬到了自己頭上。
張鏑曾到賽夏第一保視察,並稱贊其為“模範第一保”,這對鄭狗是極大的鼓舞,現在爭取到建設第一項水利工程的機會並定名為“模範堰”,體現了鄭狗想要永保先進的決心。
模範堰的選址在流經賽夏區的一條河流上游,此河源自中部高山區,長度不過百里,但在雨季水量極為豐沛,上下游梯度大,流速急,呈傾瀉而下之勢,奔騰如雷,人們稱其為雷公溪。
按照計劃,模範堰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首先需要在雷公溪上的各險要河段建造梯度式的攔水壩,可以一段段逐次減緩溪水的衝擊力,減少洪水來時的危害。乾旱時各級攔水壩又可發揮蓄水作用,透過一條條分水渠引向沿岸的大片田地。同時,在田野之間要修築縱橫交錯的灌溉支渠,溝通水系,充分發揮水旱調節的功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以這個時代的施工能力,模範堰的工程量實在可算是浩大了,尤其要在雷公溪上至少建造五道攔水壩,每道長二三十丈,寬八九丈,都要巨石築底,上以竹籠盛滿卵石堆砌,最後用夯土層層壓實,要保證水壩不被大水沖垮。
面對這艱鉅的工程,鄭狗壯志滿懷,絕不被困難嚇到。很快召集了手下各保甲長,分配任務,按照分工,分頭動員起全區百姓出工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