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言來到邊關的時候,仗已經打完了。
確切來說,仗沒有打起來過。
他身上都是傷痛,那是牢獄生活給他留下的痕跡。
李不言“啐”了一口,深一腳,淺一腳走在邊關的荒地上。
這裡從前是永帝的行宮,但是早已經被一把大火燒成灰燼。
什麼東西在他腳下碎成了兩段,他挪開腳,慢慢將那東西拾起來。
是一個玉簪子,成色不好,在大火之中變得面目全非,原本它該插在一個後妃的頭上,陪伴她一路閃躲來自後宮的勾心鬥角,見證她登上權力的頂峰或者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只可惜,那可憐的女人,躲過了暗箭,卻沒有躲過明槍。
看到這個簪子,李不言心中隱隱有幾分不好的預感,於是他加快了腳步,原本五天的日程,被他縮減為三天。
只是在繁華的未央小鎮轉悠了半天,李不言也沒有找到哪一個宅子門口懸掛著“安王府”的牌匾。
最後,李不言在一個說書先生那裡找到了答案。
“……說時遲,那時快,安王自願請命,以身做誘餌,將成漢賊子引入陷阱之內,重傷他們,這才有了我們這些百姓的安寧!”驚堂木一拍,這個蕩氣回腸可歌可泣的故事,就在說書先生的口中落下帷幕。
按照說書人的說法,是成漢人主動挑起戰事,安王前去議和不成,就以身做餌,誘敵深入,重傷成漢皇,這才保得一方百姓平安。
能從說書人口中聽到的故事,必然是經過特殊的授意。
百姓所知道的事實,並不是全然的事實。
安王是不是真有那樣的雄才大略,李不言並不關心,他關心的是,安王和王妃都在戰火中死去,他是要去哪裡接應智伯瑤?
當初,一個神秘人將他從大牢裡面掉包,只給了他只言片語,讓他來未央找鶴慶公主,也就是後來的安王妃。
現在王妃隕了,王府朽了,茫茫人海,他是要去哪裡找智伯瑤?
李不言漫無目的在小鎮裡面逗留了幾日,並未發現任何有關智伯瑤的行蹤。
李不言雖然內心有些記恨智伯瑤不分青紅皂白冤枉他,將他關入大牢之中,但他內心是有所愧疚的,尤其是在他聽到後來智伯瑤幾乎癱瘓在床動彈不得的時候,怨恨當初自己報仇為什麼要把這樣一個女子牽扯進來,她本來已經逃出牢籠,卻被自己硬生生重新塞回魔鬼的手中,自己而後遭遇牢獄之災這也算是因果報應。
沒有任何線索,李不言沒有找到任何線索。
衛永昌派出的幾百名探子都沒有線索,何況他李不言一個小小的樑上君子。
人找不到,但是李不言並沒有放棄找她。
常規的手段無法達到目的,李不言就使出了一些非常規的手段。
不到兩年的時間,一種奇異的觀音畫像就風靡了大江南北。
最初是由海上的船手帶到陸地上來的,據說這種觀音像特別靈,凡是懸掛了這種觀音像的貨船,在海上從未撞到過素來以“心狠手辣”著稱的海寇。
一傳十,十傳百,畫師們紛紛拋棄了觀音的傳統畫法,改畫這種新的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