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本來約定好了,方原要帶一萬兵馬前來,但史可法點了點數,卻發現方原只帶了2000人馬,不由得眉頭一皺,“方巡撫,京畿告急,陛下召四方兵馬緊急勤王,你蘇州府一共三衛,才帶了2000兵馬北上勤王?”
方原知道史可法雖是忠義可嘉,但說到打仗卻是個十足的門外漢。後來在南明,死守重鎮揚州城也沒有組織起有效抵抗,揚州城不到兩日便被攻陷。
反而是區區一個不起眼的江陰縣,在典史閻應元的率領下,竟然奮勇抗擊了滿清近三個月,才告陷落,論軍事能力、組織能力、動員能力,相去何止千里。
方原只能與他稍做解釋,“史尚書,兵貴精不在多,我的2000兵馬足當2萬鐵騎,帶上1萬衛兵反而是拖累。”
史可法將信將疑的說,“方巡撫,陛下即位之初,京師被圍,袁崇煥坐擁10萬關寧軍,卻只帶了9000人前去勤王,結果被陛下凌遲處死,可是前車之鑑啊!”
他搬出了袁崇煥被凌遲的例子,也並非全是危言聳聽。
從軍事角度來說,帶1萬蘇州三衛衛兵或許是拖累,而從政治角度來說,總歸是傾盡蘇州府所能的北上勤王,勤王的態度相當端正,即便戰場戰敗,崇禎也不會殺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方原卻反其道而行之,明明蘇州三衛編制上有1萬兵馬,卻只帶出了2000兵馬北上勤王,本身就容易引起朝中的風言風語,若被朝廷御史參上一本方原是在擁兵自重,敷衍著勤王,就會非常被動。
政治優先,官僚主義優先,也是限制明軍戰力的重要因素。
方原不是不知道只帶2000兵馬勤王會造成惡劣的政治影響,但卻不在乎,畢竟一切都要以戰場上的戰績來說了算。
當年關寧軍是眼睜睜看著滿清鐵騎肆虐京畿,祖大壽反而帶兵脫離了戰場,溜回了關外,才導致了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他只要能率軍擊退滿清八旗的鐵騎,一切風言風語都將不攻自破。
方原也不想與習慣了政治眼光看問題的史可法再多做解釋,解釋就是掩飾,反而越描越黑,“史尚書,一切戰場上見分曉吧!”
方原的態度甚是堅決,今次勤王只帶2000兵馬,史可法拿他沒半點法子。
史可法今次聚集了屬於南京地區的揚州衛、鎮江衛、高郵衛、淮安衛,還有八個千戶所,東拼西湊召集的共計三萬兵馬的‘勤王大軍’。
史可法的這些衛所兵,方原一眼就能看出大部分是用來充數的老殘兵,這些兵馬前去勤王,估計上了戰場見到兵強馬壯的滿清鐵騎,會直接嚇破了膽,只敢躲在城牆後瑟瑟發抖。
難怪史可法死守揚州時,召集的上萬軍隊會不戰自潰,這種老殘兵能守住揚州城,真當滿清鐵騎,大將軍炮是來揚州旅遊的?
當然,史可法說服不了方原,方原更說服不了史可法,兩人的軍事理念是南轅北轍,怎麼都說不到一處去,便只能各行其是。
史可法一共召集了100艘大型商船、戰艦混合船隊,運著三萬‘勤王大軍’浩浩蕩蕩的沿著大運河北上,只留給了方原10艘戰艦用來運載軍士,還有戰馬。
方原與崇禎商議的預設戰場是在山東的濟南府,兗州府。
因濟南府在崇禎12年被滿清所毀,濟南府的治所搬到了兗州府,目前的濟南府是由山東總兵劉澤清鎮守。
這個劉澤清目前已是擁兵自重的狀態,一年後北京城陷落時,劉澤清就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前去勤王,今次也不會聽從方原的指揮。
方原只能將狙擊滿清的地點,選擇在兗州府,只要能說服魯王朱以派全力抗擊滿清入侵,方原至少有八、九成把握在兗州府境內,給阿巴泰一個大大的驚喜。
在船隊進入兗州府後,方原便與史可法的‘勤王大軍’,分道而行。史可法繼續北上京畿,而方原則率領兩千玄甲軍直接趕去兗州府的治所所在地滋陽縣,尋求魯王朱以派的支援。
喜歡回到明末玩淘寶請大家收藏:()回到明末玩淘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