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充分認識到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自明的安排了義弟關羽鎮守荊州。鎮守即可,可關羽缺乏戰略通盤考慮。他居然主動發起了對曹操的軍事進攻,這正中了曹操戰略上削弱劉備的意圖。曹孫兩家竟眉來眼去,聯合到了一起。
不聯吳抗曹,反而激化了孫劉兩家的矛盾。曹操和孫權反而聯合到了一起,關羽如何抵敵?救援又不便,最終,關羽殞命!關羽被孫權所殺。
劉備怒火中燒,對東吳孫權恨之入骨。孫劉兩家由此反目成仇、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
在殺關羽的問題上,我覺得孫權欠缺考慮。在古代軍事上,往往喜歡對俘虜一殺了之,甚至妻兒老小也不放過,這是很殘暴的,也是不明智的。試想,我不殺關羽,關著他,由此獲得和劉備談判的籌碼,不是更棒的選擇嗎?結果關羽一死,劉備發瘋似的要打孫權,先平了東吳,再伐曹魏。
曹操的死是不是關羽進逼導致的,起碼不是直接誘因,曹操死後,其子曹丕再也等不及了,逼迫漢獻帝“禪讓”。他做了父親沒有做成的偉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曹丕篡漢,這讓劉備麾下的人才們大怒,這是公然蔑視漢室正統。因此,人才們急於需要劉備“正位續大統”,來滿足自己對漢室江山的忠貞不二。
這裡產生了一個矛盾,就是劉備的個人意志與漢室復興事業的偏差。本來,個人的行為意志要與大環境的發展方向吻合,才能為個人的前途發展減少阻力和實現人生價值理念。一向以肩負漢室振興為人生目標的劉備,卻在關羽問題上走上了平民化充滿哥們兒意氣的平民風格。他不理性的一意孤行,一定要先踏平東吳,為關羽報仇,再滅曹操。諸葛亮、鄧芝、趙雲,紛紛苦諫,怎奈劉備不聽從,張飛又來火上加油,遂導致剛稱帝的劉備起傾國之兵來東伐孫權。
有一種觀點認為劉備伐吳就是軍閥之間地盤的爭奪,所謂為關羽報仇,不過是口號說詞。筆者不這麼看,劉備是一個有戰略考慮的人,曾言:“備只恨沒有根基,若有根基,天下碌碌之輩,不足道也!”所以劉備也不完全就是個沒有軍事戰略的草根,劉備思維上繼承了漢高祖能聽意見的優良品格。換言之,即便是劉備忽略了,諸葛亮等人也不可能忽略。要奪地盤,曹丕篡漢,我不如索性結好東吳,使東吳接著攻打南郡,我理直氣壯的兵出秦川,收拾隴西和長安,叩門函谷,以臨中原。霸業可成,還怕孫權?但是劉備沒有貫徹漢室重振的大方向,而是非常情緒化的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
劉備攻打東吳,發動一場大戰,他的底氣來自於益州多年的休養生息。劉備入川,總的來講,雙方損傷都不大,沒有給地方的經濟傷筋動骨。相比較於中原地區,沒有出現“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也沒有赤壁之戰這樣太大的傷亡。
《三國演義》書中是起傾國之兵七十萬,東伐東吳,歷史上應該不可能有這個數字供他使用。不過也有一二十萬兵力,是有的。諸葛亮說:“法孝直若在,必能阻陛下東行。”這個問題自讀《三國演義》,乃至後來閱讀《三國志》裡面也有這句話,可是直到現在,我都沒想清楚,法正憑什麼能阻止劉備東行伐吳?你諸葛亮的話他都置若罔聞了啊!
張飛還沒開拔,就被普通士卒給殺了,人頭當做貢品獻給了東吳。
劉備已經是紅了眼的犀牛,要把狠勁兒進行到底了。起初,兵容甚盛,打了幾把勝仗,《三國演義》描繪的快意恩仇!
孫權有些扛不住了,戰略上採取守勢。於猇亭雙方僵持下來,比拼內力,比糧草,比運輸,比士氣的消耗。與此同時,北方的曹丕作壁上觀,準備收漁翁之利。孫權打不贏,求和,但派去的談判人員被劉備噴了一臉。又再打,輸了兩把,孫桓被圍。
孫權沒辦法,人往往在情急之下做出突破常理的選擇。他派了一個年紀輕輕的人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後來的結果也證明孫權的用人不愧為守成之主。這人名叫陸遜,在整個謀奪荊州的事務上,此人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這次對付劉備,陸遜採取了守勢和拖垮劉備大軍的策略。劉備誘他出戰,可陸遜根本不吃那一套。到了夏季,劉備的幾十萬大軍酷暑難耐,劉備吩咐大家挨山傍水,這樣方便些,並且連營七十里,看上去更加人多勢眾。
瞧見沒,劉備這哪裡像個軍事家在指揮打仗?這簡直就是一個農夫在指揮這麼多人邊打仗、邊過日子呢!這樣的局勢,這樣的行軍陣營,曹丕笑道:“老賊快死了,哪有連營七十里防禦敵人的呢?”
劉備的軍事部署,繪成圖紙,送給成都諸葛亮閱覽。諸葛亮一看這部署,大驚!罵道:“誰給陛下出這樣的騷主意?此人可斬之,漢室氣數盡矣!”
諸葛亮深知戰爭殘酷,此戰若輸,蜀漢國力大減,興復漢室,將遙遙無期!
回顧下,從劉備的決策來看,就是錯誤的。違背大方向,抒發個人意氣,不顧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執意妄為,是要遭受失敗的苦果的。決定東征,目標太脫離現實,孫權豈是泛泛之輩,赤壁一役,善於用兵的曹操就栽在他的手裡,怎可輕敵?軍事行動需要一個符合雙方力量對比的結果,而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自己該贏得勝利,所以軍事作戰的目標要量力而為。劉備一開始打了幾場勝仗,孫權心驚膽落,被迫求和,願意歸還荊州,並送還孫尚香。劉備就該冷靜下來,見好就收。想必身邊也沒個能讓劉備信任並聽勸的人或許這個人本可以由法正來擔任的),整場戰役都是劉備親自在指揮,這個小商販出身的草根皇帝忽略了“眾軍久留于堅城之下”的危險,又在安營紮寨的戰術上犯了致命錯誤!
安營紮寨,這種事情你讓專業的將領去做就好了,幹嘛非要親自安排?真是什麼都會的領導最能幹事。
武將殺人,文官放火。你看看中國歷史上的放火專家,最先理論闡述的是軍事家孫武,《孫子兵法》裡面有一則專門的“火攻篇”。就三國時期,放火專家有董卓,曹操,周瑜,陸遜,還有諸葛亮,都是一把火。這次對於劉備的陣營佈局,又正值暑天,軍困馬乏,放火的好機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備一心要廝殺,陸遜待機而動。一方在用蠻力,一方在用巧勁。到了夜間,陸遜吩咐軍士準備好引火之物,準備火攻。
兩湖地方盛有茅草,這種茅草加上枯葉十分易燃。依山傍水的劉備軍營可想而知,幾十萬大軍兵敗如山倒!劉備一路退走,退到馬鞍山,又退往白帝城。漢水北岸駐紮有黃權的三萬蜀軍,落得進退不得,只好降了曹丕。
吳蜀猇亭之戰,以吳國的勝利結束。蜀國國力大減,對蜀漢影響深遠。基本上蜀漢無力北伐了,中原曹魏在生產力恢復之後幾乎無可撼動。吳國鞏固了荊州地方,並向南拓展到交趾,達到了劃江而治,盡收長江之利的戰略意圖。
劉備抑鬱不能自已,無法釋懷軍事上的落敗。加上年紀大了,回眸昨日,結義的兩兄弟已逝,無顏再回成都面對兩川將士。七十萬大軍,所剩無幾,多少川中父老望東而哭啊!
劉備的仁義,果如是乎?
劉備臨終託孤,告訴諸葛亮:“阿斗能輔則輔,不能輔,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惶恐不已,聲淚俱下的說道:“亮敢不盡心,以報陛下知遇之恩!”
筆者認為雙方都是真心話,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不是要坐上權力的寶座,他是要贏得歷史的尊敬。劉備的事業最終沒能趕上漢高光武,枉費了多少仁人志士對他的期盼,對漢室復興大業的期盼!劉備不得不承認是自己的才能跟不上事業的需要,他一生修為的品德仁義之名都隨著猇亭火光而化作泡影。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是劉備死前在病榻上對兒子劉禪的最後叮囑,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繼承大業,並以德行為基礎,才能凝聚人心。
他最後的言語彷彿使他咽不下這口氣,可面臨的失敗,又使他無顏再回川中。死是一種解脫,是一個故事的結局,應了那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至今傳為美談。但是劉關張的故事,沒有落得一個好的結局,甚至悲催。可恰是如此,這就是一則美談!
劉關張非常平民化,所以老百姓才更喜歡他們啊!
總的來講,劉備的才能無論如何都不能與曹操相提並論。劉備能與曹操相抗衡,並被曹操評論為“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原因是劉備有德行操守,而且姓劉,素懷大志。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百姓需要一個能庇護他們的好官。而劉備是一個好官,劉備的言行舉止符合民眾對道德標準的正面評價。
筆者沒有判斷錯,後世的人們是願意看到劉關張最後的結局的。因為成功之後,他們的子孫是否還能延續桃園結義的精神內涵?所以用英雄的悲劇演義平民化的義,恰是成就了《三國演義》。
喜歡這個屋裡請大家收藏:()這個屋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