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人被後世的三國學者稱之為“智絕”,被魯迅“狀……多智近乎妖!”。在三國時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名垂千古的縱橫高論《隆中對》即諸葛亮為劉備的困窘構思的戰略藍圖。
隆中對這一年,他27歲。但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要用現代觀點來評價他對歷史產生的作用。
諸葛亮很自私,也很狹義,個人的名就是成功的,還留下了兩篇好文章《隆中對》和《出師表》。但他在中國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與其他優秀的王侯將相相同。他沒能改變中國專制的本色,諸葛亮沒能承載起變革的歷史使命。
所謂“智絕”,不過如此。
公平的講,沒有道理唯獨要讓諸葛亮扛起中國歷史變革的重任。因為王侯將相不都這樣嗎?操持著權柄的人,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衡量世界。所謂中國歷史的責任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新中國成立後才意識到的歷史和社會命題。就諸葛亮個人而言,一生“事必躬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留得後世美名,飽受讚美稱頌之詞,其實是後世子孫自身文化上標榜和宣導教育他人的需要。所以諸葛亮的名聲千年不倒,而並非值得後人膜拜。
諸葛亮27歲出隆中為劉備的事業打拼。7年前大概就是官渡之戰剛結束的時候,諸葛亮20歲。官渡之戰的前十年,就是董卓之亂的時候,中國大地上開始呈現出人才噴湧的狀態。他們一個個粉墨登場,演繹自己的人生。曹操對人才的發掘吸引起了很大作用,門多故吏的袁紹也召集賢才名仕,其他各路軍閥為了征戰的需要也網羅能為自己開疆拓土、運籌帷幄的智謀之士。這段時間裡,諸葛亮還處於發育的狀態,還在隆中半耕半讀,用勞動和閱讀修身養性。
我們看看當時拔尖的人才,首推荀彧。他原來在袁紹手下待命,結果發現袁紹的領導才能虛有其表。而曹操治軍嚴謹,覺得曹操最終能一統中原。他的選擇是對的,可謂站隊站對了。在守城和評論袁曹力量對比方面,他的見解是精闢的,他的重要決策思想影響了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重要決定。所以曹操的成功統一北方,荀彧功不可沒。
其實荀家叔侄都對曹操忠心不二,但是荀彧的人生理想是希望曹操能作霍光、尹伊那樣的中興名臣,而不是幫你成就魏王的霸業,所以和曹操在目標和人生理念上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最後荀彧被逼自殺。他或許站錯隊了。
郭嘉是被人推薦的一個人才,後世相當推崇他的戰略思想。《三國演義》中有十勝十敗就是郭嘉的高論,熱愛做領導或者從事管理學研究的人可以選擇背誦。曹操在重要的決策問題上會諮詢他的意見,往往一語中的。關鍵是他人也很年輕,很活潑的一個人。他被陳群告狀,說他行為不檢點,好色。結果曹操說道:“我看重的是他的才能。”
郭嘉隨軍出征烏丸,可惜一病不起。死後留下書信,要曹操不要進逼遼東,同憂者相親,同欲者相憎,不久袁尚袁熙的頭顱就會送過來。後來,果然如此,令曹操感慨的是,一個能忠於他自己的頂級智謀之士竟在壯年之際就這麼撒手人寰了。曹操:我的征程才剛剛開始啊!
看曹操的陣營裡面,能有郭嘉這樣的智囊人物,而且還是忠於曹操自己的,怕是沒第二個人了。赤壁之戰後,曹操老淚縱橫,他哭道:“惜哉奉孝,哀哉奉孝!奉孝若在,我何以兵敗至此?”
袁紹那邊有田豐沮授一般的人物,也可謂當世之時的智謀超群的人物。何為智謀超群?就是輔佐君候,在組織決策和謀劃貫徹方面,能根據事物的發展和事理的客觀規律從而制定出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略,並且要忠誠。像諸葛亮就是戰略決策、外交周旋、治國理政,乃至用兵打仗的全能型且出類拔萃的人才。諸葛亮方方面面在當時可謂出類拔萃。但歸了劉備。
田豐、沮授在為袁紹的戰略決策方面,可謂字字珠璣,句句肺腑,不可謂不忠誠。然而袁紹這人剛愎自用,而田豐、沮授也如同荀彧所說“剛而犯上”,歸根結底,是田豐、沮授站錯了隊。誰沒有缺點?領導很完美?一群人才跟了袁紹這種二貨級的領導,整個團隊都成蠢才了。袁紹輸給曹操乃事理之中。
最能與諸葛亮比一比的人是周瑜、孫策。孫策搶回自己父親屍身的時候17歲,而周瑜當時也就十七八歲。周瑜和孫策立業打下江東,也就二十多歲,到赤壁之戰周瑜可謂揮斥方遒,人生得意!可惜人家身體又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年紀輕輕也就一命嗚呼了,很可惜。《三國演義》說是三氣周瑜導致死亡,這樣的小說內容真是對人才的汙衊!周瑜的死與郭嘉相似,都是事業的道路上,身體不佳,導致英年早逝,讓英雄扼腕。
所以,諸葛亮隆中耕耘,粗茶淡飯,呼吸著新鮮空氣,為日後的操勞打好體力上的基礎。總之,在人才能力比拼上諸葛亮身體素質笑到了最後,在歷史舞臺上獨自唱主角。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又如賈詡陳宮毛玠劉曄鍾繇審配許攸魯肅張昭蒯越法正等等,他們或縱橫一時或一技之長,然而都只能起到區域性的作用,或為某件事的發展和推動起到了作用。但是對主君的事業難以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看事物缺乏本質上的理解、深入的視野。要他們扭轉乾坤、經天緯地,會很困難。再如,簡雍尹籍陳群等輩,用書中司馬微的話評價為“白面書生”,一般的文職,甚至談不上謀略之才。
同志們,於國家事業而言,關係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是需要經天緯地之才的。
於當時的中國而言,統一北方的曹操,戰略規劃的荀彧郭嘉等人就是這樣的經天緯地之才。
劉備面對漢室傾頹,重振漢室江山,需要謀勢,度勢和運勢。但是自己的才能很有限,起到的是精神領導的作用,那麼就需要諸葛亮這樣經天緯地的人才來力挽狂瀾。
又如江東張昭周瑜魯肅等人,三個皮匠也頂個諸葛亮,關鍵時候發揮關鍵的作用。單個人的才能比不上諸葛亮,可是團隊的同心協力卻也發揮了經天緯地的作用,不可小覷。
經天緯地,扭轉乾坤,敢叫日月換青天!
劉備半生飄零,東奔西走,寄人籬下,無尺寸之功,無立錐之地,理想和現實差距太遠。自己一織蓆販履之平民要拯救漢室傾頹,成就光武帝那樣的霸業,他不得不承認自己才疏學淺。可有志者事竟成,矢志不渝的決心,使他一路堅持了下來。他需要一個人,一個特別有智慧的人,就像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開漢四百年張子房那樣的大才。
劉備相比較曹操而言,他對人生目標的執拗,使平凡的人變的不平凡。
正當中原陷入四戰之地,一些頗具有先見之明的人往南遷徙。往南主要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吳地,一個是荊州或者再往南。荊州自從劉表來了之後,獲得了暫時的安寧,劉表對地方的穩定和生產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所以中原哀鴻遍野,荊州這邊風景獨好。
諸葛亮隨叔諸葛玄來到荊州臥龍崗安家。在荊州的臥龍崗,諸葛亮半耕半讀,閒時高唱《梁父吟》。沒有相對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諸葛亮焉能發奮讀書、培養情操?諸葛亮取了一個老婆,是黃承炎的女兒黃月英。黃承炎在《三國演義》書中出現過兩次,此老兒不是一般的尋常莊稼漢,他的女兒據說才華橫溢。但是黃月英生的其貌不揚,諸葛亮取了她,始終沒聽說納妾。他在學術造詣上與妻子的相處不能說沒有關係,他與黃承炎的結親除了與黃月英一見傾心之外,與當時荊州的權貴階層試圖拉上關係以為進身之階我想多多少少有些關係。因為黃承炎和劉表等人說的上話。
東漢末年,漢室大廈將傾,但是人才市場上頗有一部分人願意被儒家忠義思想所薰陶,一心要致力於漢室的復興。諸葛亮就是其中一個,在他成名之前,代表漢室利益的有志之士尚不知有這樣一位補天的奇才。諸葛亮觀察劉表和劉璋,都不符合再造漢室的人選。他在等待,等待一個人,一個充滿人格魅力,一個能禮賢下士,一個頗有進取心,能胸懷天下的人。
如果把劉備比做成再造漢室的骨,那麼諸葛亮就是再造漢室的肉。諸葛亮並不想利用自己的才華去博個輕鬆的文職,圖個人生地位,做那職場上的成功人士。他的格局太高了,他的才能要淋漓彰顯。劉備的到來,如同乾柴遇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