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得知龐統的事情乃是他故作低調,諸葛亮講明瞭之後,隨後和龐統整頓軍馬準備入川。
入川的局勢已經明朗,打算投奔曹操的張松受辱,轉而劉備極盡周到的提供關懷和服務,隨即《西蜀地形圖》落入劉備的手中。
川中劉璋受張魯的欺負,有人建議讓劉備來抵禦張魯,進而討伐張魯。劉璋一聽果然是好主意,於是就主動請劉備來川中,屯兵葭萌關,抵禦張魯。劉璋的判斷不亞於引狼入室,劉備最喜歡和單純的人來往。
時間緊迫,孫權隨時會催討荊州,北方的曹操正在收拾關中,豈容得劉備磨磨蹭蹭慢慢來?劉備和劉璋在一塊喝酒,好不親熱。龐統等人就等著舉杯把盞之間給做了劉璋!可劉璋的部下看出了名堂,也來舞劍助興。
劉備瞧著勢頭不對,他的仁義之風又發揮了作用,朝自己的部下喝道:“退下!我和劉季玉乃是同室宗親,非鴻門宴,舞劍做什麼?”眾人只好退下。
站在劉備的角度而言,他是要川中的,但是又希望以一種光明正大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長遠利益。這似乎矛盾?這裡面有一個玄奧的問題,就是古代帝國制度是為帝王個人利益服務的機構,這種帝國制度又與當時國家的統一捆綁在了一起;所以個人利益的進退如果處在割據一方的勢力或者像劉備這樣承載興復漢室的人身上,則容易把個人行為道德與國家的統一或者其他崇高的目標發生激烈的道德衝突。
劉備能夠富有親和力,富含魅力,正是源自於他的道德涵養和品格魅力,他不得不糾結。要得到川中,興復漢室,諸劉裡面非他莫屬,這是大方向;可是要得到地盤就需要精準打擊,他要打擊的是阻礙統一的絆腳石,而不是劉季玉。可是說過,個人的利益已經與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繫結在了一起,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要與劉季玉和忠於劉季玉的一幫人展開衝突和較量。
一個人有野心是沒有錯的,錯的是達成目標的手段是否符合一般人的道德標準?劉備太難了!
一個荊州問題,結果沒有奪取荊州,就演變成了借荊州;現在又是劉季玉宗親,要得到益州,又不想傷害他,該怎麼辦?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殺伐決斷,可以用“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殘酷殺戮來解決矛盾的問題。他需要完成使命,又顧忌著婦人之仁,為保一個劉璋,鬧的日後兩家還是兵戎相見,又有多少人命殺傷呢?
劉備啊劉備,怎麼可以利用別人對你的信任,而施之以刀斧呢?可不對付劉季玉,又怎麼能得到益州沃野之地呢?
龐統為劉備呈現出三策:上策是誘使劉璋出營,一刀把他殺了,川中無主,自然是你劉備的了;中策是張松法正等人裡應外合,奪關殺將,進逼成都,逼迫劉璋負荊投降;下策就是退回荊州,再有機會慢慢來。
劉備認為上策太急了!下策太慢了,唯有中策,希望劉璋能知天命,俯首請降,我也贏得光明正大些,沒有暗算那麼齷齪。
在龐統的心裡,上策是最好的,當斷則斷,時間不等人,還在這裡磨磨蹭蹭!沒辦法,劉備採納了中策,龐統在營中散步,皓月當空,他卻無心賞月,嘆道:“天與不取,人復何為?”
劉璋不是一個平民的劉璋,而是一個掌握著資源卻又不能發揮統一中國積極作用的人,因此他很可愛,但也由此可惡。劉備不願違背道義殺害劉璋,試圖用較為道德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是對“義”的闡述,是希望天下的統一能在道德的準則下去完成和維持。劉備的人生理念超越了時代的侷限。
試問,劉備肯放棄帝制麼?萬惡的帝制何曾對老百姓仁義過!
劉備這樣的人我相信在歷史中是存在的。他當時的苦惱,不僅僅是羅貫中,也是歷史程序中廣大平民百姓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就是“道德的貫徹與事業發展的目標存在交錯”。筆者寫到此處,也是用心琢磨,用現代革命理論來解釋才能解釋的通。非此不可)劉備軍團缺乏一個義正言辭的革命綱領。他的支持者即便是包括老百姓,在政治認知上,何嘗不是帝王將相們的事業上的老路。
劉璋是一個分裂分子,而劉備也不過是一個獲得國家統一果實之後繼續“家天下”的一介帝王而已!他如同把美麗的道德觀修建在封建專制的沙堆上,試圖讓他不倒,誠為難矣。就像劉備這樣完成天下統一還要姓劉的目的,他必須是一個社會化的梟雄,而不再是平民道德的劉備了。
劉璋發現了張松是個內奸,殺了他全家,懦弱的劉璋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夠兇殘!
劉備沒辦法,徹底和劉璋翻臉,決定趁蜀中過節偷襲劉璋。結果天不佑自己,把個龐統和不計其數的將士給坑死了。看看吧,柔弱的劉璋殺起人來比董卓差嗎?這是因為劉璋的社會身份也是一介軍閥。再看看吧,趁別人過節搞偷襲,仁慈的劉備因為自己的錯誤判斷而造成的死傷,比曹操宛城之敗差嗎?這是因為劉備的社會身份也是一個野心家,一個地地道道的征服者,他勝利的花朵需要用別人的血來澆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落鳳坡鳳雛隕落,荊州臥龍諸葛亮整頓人馬,兵分兩路,殺奔西川。他們一路過關斬將,殺了忠於劉璋的張任,但是大部分蜀中豪傑都歸了劉備。
西蜀謀士眾多,名不虛傳。可惜劉璋這樣的人不能知人善任,所以一直龜縮在巴蜀,無有進取,坐等他人來收割,也是大勢所趨。當他看見成都城下馬超的兵馬,他的心就徹底涼了。
“為我一人,怎可忍心讓城中百姓受苦!”劉璋下令開啟城門,迎接劉備。
劉備為了顯示自己的仁義之名,也為了讓城中的將士很放心,很有禮節的對待劉璋,劉備富有歉疚的說道:“你我皆為漢室宗親,我實為不得已而為之啊!”
這讓我想起曹操接受張繡獻城,驕傲自滿。凌侮張繡之後最後慘遭張繡報復。劉備這回接受成都納降就要明智的多。劉備安頓劉璋去了桂陽,劉璋從此遠離政治中心,劉備自為成都之主。
劉備吸收了原益州的人才,如法正、李恢、嚴顏、李嚴等,鞏固益州根據地,日後有所遠圖。
不久,曹操吞併了漢中。有人建議曹操討伐劉備,所謂“關張勇而為將;諸葛法正謀而為相”,待立足鞏固,急難圖也。但是曹操沒有討伐劉備,而是一句“既得隴復望蜀”輕描淡寫過去了,隨後曹操與孫權爆發合肥之戰。
鞏固益州根據地,劉備集團果然與劉璋不同,將士奮命,攻打漢中。這是劉備和曹操二人之間一次面對面的軍事對決,目標就是漢中地盤。
定軍山,黃忠斬了夏侯淵。曹操親自引兵前來,也沒沾到便宜,於是雙方決定面對面的決機於兩陣之間。
劉備和曹操之間並無切齒的個人恩怨,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影響到日後劉備的重大決定。
劉備跟曹操之間是政治上的根本對立。劉備心中也清楚,曹操在某種程度上是成全了自己,但是自己的使命使個人的感受不能替代政治雙方的根本對立。
曹操罵道:“劉備織蓆販履之徒,常使假子拒敵,若我黃鬚兒來,汝假子為肉泥矣!”
劉備沒有答他的話。劉封大怒,出馬對陣徐晃。雙方陣前看似普通,其實分寸把握的很好。《三國演義》書本和電視劇《三國演義》都很注重劉備的風度。
新版《三國》感覺不可思議!只見那劉備搖頭晃腦,半睜著眼睛來到曹操面前,看似得意,其實風度盡失。
但凡是三國類的影視作品,要記住,曹操劉備二人皆為英雄,孫權也為雄主,彼此各具特色。三國之所以是三國,這是高手之間的對弈,所以精彩!厚此薄彼都是膚淺的見識。命運乖離,讓三個雄才大略的老闆同處一個時代,短短几十年間,人才輩出。
曹操在合肥之戰和漢中之戰都見識了孫劉兩家的實力,真是地利人和不易圖也。當初曹操逐鹿中原,官渡之戰,驚險無比,卻能贏得勝利。現如今曹操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反而找不到半點便宜。這是因為,雙方都很優秀啊!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五虎大將,以諸葛亮為軍師,確立了眾多文臣武將的內部管理秩序。劉備可謂志得意滿,就等著天下有變,北伐中原了。
天下倒是沒變,荊州先變了。
劉備得到了漢中,借來的荊州又被孫權催討。劉備根本不願意把荊州還給孫權。曾經的低調變成了高傲,孫劉兩家的矛盾漸漸桌面化了。
我們先要重視荊州這塊地盤的戰略意義。荊州就是今天的湖北江陵,處在長江上游邊上,而且周圍平原富饒。往下可以順流而下直逼秣陵和長江中下游各郡;往上可以進逼宛洛,在日後的統一戰爭中將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對於孫權而言如坐針墊。對曹操而言,劉備勢力的壯大,對自己的政治地位已經是威脅滿滿,不得不重視了。因此,荊州這塊地方只要不失,對劉備的事業而言就是莫大的幸甚!怎麼能主動挑起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