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旦不假所思的回道:“這個不必擔心,只需找幾個人可靠的人去薊縣給程喜送一封密信即可。”
杜德點頭道:“不過信的內容還是得由大司馬親自擬定,然後由他親自寫下來,這樣才能魏人更加確信程喜已經叛魏了。”
秦旦沉吟片刻感慨道:“大司馬的離間計用得很好啊,若是能成,必定能為我江東省上不少力氣,
畢竟自古堅固的堡壘多是從內部攻破的,當初的周王朝、項羽、董卓皆是亡在了此計之下,真是屢試不爽啊!”
春秋時期,周王朝開始分裂為東西二週,兩國之間經常互相攻伐。
西周一位叫昌的大夫因為某些原因,突然投降到東周去了,而且還將西周的國家大事和軍事秘密告訴了東周君主,
東周君主非常高興,對他非常寵信,供以錦衣玉食,西周君主知道了這件事,覺得昌將自己國內的機密大事洩露給敵國,置本國於不利,萬分憤怒,想把昌給除掉,以發洩心中怨氣,並警誡後來者,卻又不知該怎樣下手。
這時,西周另一位大夫馮旦洞悉了君主的意思,知道他想誅殺叛逆昌,卻苦無對策,於是向西周君主進諫說:“我有個辦法能殺昌,但是我需要三十兩黃金才可以行動。”西周君主聽了自然非常高興,便叫人立即取三十兩黃金給馮旦。
馮旦派人拿了這些金子和一封信,秘密前往東周找昌,信上寫道:“昌敬啟:事情若有成功的希望,就盡力去完成好了,如果真的沒有任何希望,就趕快逃回來吧!事情若拖的太久,容易漏出破綻,如此一來是自尋死路,切記!”
馮旦在派這個持三十兩黃金送信的人之前,就已派另一個人,跑去告訴東周守城門的官員說:“某天晚上,可能有奸細會混入城內,需要多加註意。”
東周守城門官員,果然很嚴密地搜查每一個進城的人,一下子就抓住了馮旦派去送信的人,連同信和三十兩黃金,報告給東周國君。
東周國君以為昌是西周派來的間諜,昌有口難辯,就這樣被殺了。
馮旦在這裡巧施離間,借敵國君主之力,引起其疑心,借其手誅殺逆臣,雖然現在看來手法有些粗操,但勝在推準了時機,撞到了大運,推準了時機方是說昌大夫剛剛投降西周,西周君主對其還不是很信任;
撞到了大運是說西周君主正好是個粗心大意,剛愎自用的主,如果不是這樣,馮旦的施離間借刀殺人的計策肯定是不會成功的。
馮旦的這招“借刀殺人”大概是最早的離間計,此計的重點就是假他人之力,巧妙利用敵手的內部矛盾,以敵殺敵,借異已的力量去擊敗敵人。
馮旦的借智之術可謂粗糙,一封書信即成,然而其最終卻終能克敵,讓人不得不服用間的厲害。
當初項羽把劉邦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項羽派使者去見劉邦,劉邦準備了“太牢”這樣級別的飯菜招待他。
但是,看到使者後,卻大驚說:“我以為是亞父范增)的使者呢,原來是項王的使者。”
於是把好酒好肉撤走,換上“惡草”這樣的食物。
使者很不高興,回去給項王一說,項羽便嚴重懷疑范增與劉邦暗中勾結。
看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覺得,不對啊,項羽就是用腳趾頭想想,也會明白,這是劉邦搞的反間計,范增絕對不會和劉邦暗中勾結。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真是暗中勾結,那絕對不能讓項羽知道。
只有項羽不知道,勾結才能成功,而現在這樣做,就是明目張膽對項羽說,咱們正在和亞父勾結呢。
難道陳平就不擔心,這一招會被項羽看出來,結果適得其反,項羽不但從此不再懷疑范增,而且君臣同心嗎?
其實,項羽早就不待見范增了,早就想攆走范增了,只不過陳平遞了一個理由給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