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這個人,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孝道。
為什麼這麼說?其一,他是被他叔父項梁養大的,他的本領也是項梁交給他的,可是項梁被章邯殺死後,他竟然還封章邯為雍王完全沒有多大的必要)。
其二,陳勝吳廣起義,都要打著他爺爺項燕的旗號。
而他當了西楚霸王以後,從沒聽說過他要追封項燕這樣的事情。
其三,范增是他的“亞父”,可這個“亞父”不是他心甘情願認的,而是項梁讓他認的,他其實並不認可這個。
項羽這個人不孝道,可是呢,范增卻還多次在他面前表現出“爹”,而且表現出是“真爹”的樣子。
鴻門宴上面,項羽不聽范增的,就是不殺劉邦。
可能如果沒有范增反覆提醒項羽殺劉邦,項羽就把劉邦給殺了“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項羽從來沒有把生命當回事,從來沒把別人看上眼,他坑殺20萬秦朝降卒就是個證明。
所以,項羽要殺劉邦,也就是一念之間。
但是因為范增反覆不斷說,項羽對范增就有點反感,因此最終乾脆不聽范增的,就是不殺。
再比如,鴻門宴結束後,范增不但把張良送的玉斗給砍了,還大罵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范增雖然被稱為“亞父”,其實還是臣子。
在古代,周武王稱姜太公為“尚父”,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
前些年還有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等等。
但是不管怎麼稱呼,這些人畢竟都是臣子。
是臣子,就要做好臣子的樣子,而范增在項羽面前如此託大,還罵他為“豎子”,項羽心裡怎麼會沒意見呢。
陳平正是看出項羽對范增早就有天大的意見,所以才會選擇這麼一個低階的反間計,讓項羽有藉口把范增趕走。
而最終,項羽果然像陳平希望的那樣,真的就把范增趕走了。
范增大聲地要求辭官,並說他年紀大了不能幹活,掉頭走了出去。項羽也沒有挽留一下。
到此,范增終於絕望了,他一路向東,想著自己一心為楚,卻落得這樣的下場,不禁感到沮喪和心酸。
七十多歲的老人怎麼忍受得了這樣的打擊,還沒有回到家鄉,在路上生病就去世了,利用人的疑心和間隙矛盾,哪怕是再有智謀、再強的人,只要稍有不慎也是很難逃過的………………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