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深夜,有了些睏意的全琮才去後院主屋中躺下歇息,遼東的“床”不像江東那般的睡榻,而是用土盤成的火坑,
全琮便不怎睡得習慣,雖然炕上鋪得被褥也比較厚實,但還是不行,翻來覆去方才睡下,
榻,是由席發展演變而來。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避免潮溼與寒冷,便用樹葉和獸皮做成席子作為坐具和臥具,可以說它們便是後來的床榻之始。
到了西漢後期,才開始出現了“榻”這個名稱。
比如兩漢時期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裡便有“移我琉璃榻”,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直接釋“”榻”為“床也”。
榻又分獨榻和睡榻,獨榻顯然體積不大,適合一人獨坐,一般而言所用者身份也比較尊貴。
而火坑是遼東、遼西的特色,是為了在寒冷的冬季取暖過冬的,全琮睡不習慣,但好在現在才八月底,晚上的冷用兩床被子蓋上便可抵禦,
但若是等到了入冬,這樣可是不行的,必須用乾柴將火坑燒得熱乎乎的才能入睡,
商朝末年,箕子北返,這時候氣候變冷了,遼東現在的東北)成了嚴寒氣候。當時的遼東人,就發明了炕。
箕子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
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爵為子,故稱為箕子。
箕子在朝中任太師,輔佐朝政。
箕子生性耿直,有才能,專職占卜陰陽、觀測天象、授時制歷,以此指導國家農事,漁牧或者出征討伐活動。
箕子在商朝滅亡後受封於朝鮮,帶領商朝遺老,攜有詩書、禮樂、醫藥、陰陽、巫術等中原文化和禮儀制度遠渡重洋,到了朝鮮半島北部,在漢江以北,箕子建立朝鮮王國,定都現在的平壤,當時稱為箕城。
箕子未入朝鮮之前,朝鮮半島的社會經濟基本是原始漁獵經濟。
箕子受封於朝鮮,建立王朝後,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殷商文化和生產技術,教當地人農業耕種、養蠶、紡織各種手工業等,帶入了大量的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的法律條文等各種規章制度,教當地人注重禮樂、醫藥、占卜等方面的知識。在箕子的統治下,朝鮮迅速發展,被稱為“東方君子國”。
《詩經.小雅.瓠葉》雲:“火炕曰炙”。意思是舉物放在火上燒炙,與後世的火炕不盡相同。
《漢書楊雄傳》中也有“炕”的記載“西揖疆秦之相,扼其煙,炕其氣,附其背,而奪其位。”
後來,人們透過實踐,發明了灶。
這種灶比炕小,由於它置火於地下,保溫性很好,人或坐或睡於其上,舒坦異常。
西漢蘇武在天寒地凍的匈奴牧羊十九載,主要就是得益於這種“灶式”的火炕。
火炕在滿族一直很盛行,它既是寢息的設施,又是取暖的設施。
最早的炕是地炕,後來,東胡、匈奴、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從西方帶來了床,遼東人便又把地炕改成了高炕。
炕全部靠窗擺放。在保溫的同時,具有采光的作用中原和南方用天井和牆洞採光,因為不需要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