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政治經驗不足的公孫淵,並不知道此舉已經觸及了曹魏給他劃定的紅線向東吳稱臣)。
曹叡很清楚孫權的戰略意圖,所以,此時他已下定決心要除掉公孫淵了。但他需要一個出兵藉口。
公元233年,就在公孫淵斬吳使的同時,曹叡派出以傅容、聶夔為首的使者團也到了遼東。注意,曹叡派出的是使者團,使者團名為拜公孫淵為樂浪公,實際上是來試探公孫淵的口風。
當公孫淵得知使者團中有一名大力士時,他開始做賊心虛了,不敢獨自進見使者,而是先派兵包圍了使者團居住的地方,才敢出來拜見使者受封。但在此過程中“又數對國中賓客出惡言”,這更堅定了曹叡要解決遼東問題的決心。
公元235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同年,曹叡派出刺客刺殺了屢敗魏軍的鮮卑大人軻比能。這讓曹魏外部的軍事壓力得以緩解,曹叡開始對遼東出手了。
公元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儉攜帶書信印章去徵召公孫淵。這是曹叡使出的殺招,如果公孫淵應召,曹叡就會將他軟禁起來;如果公孫淵抗召,毋丘儉就會趁機進攻遼東,看來這次公孫淵在劫難逃了。
但公孫淵卻先下手為強,他搶先出兵至遼隧阻擊毋丘儉,並擊退了毋丘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此,公孫淵與曹魏政權之間已經撕破了臉,曹叡也成功的找到了出兵的藉口。那麼,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公孫淵是主動投降,還是奮力一搏呢?
拒絕曹叡的徵召,並出兵遼隧阻擊了曹魏派出的欽差大臣毋丘儉後,留給公孫淵的選擇只有兩個了。
主動向曹魏投降,或許可以保住性命,但現在的地位將不保。
對抗曹魏政權,但毫無勝算,結果將是覆亡。
如果主動投降就會心有不甘,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死馬當活馬醫,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因此,公孫淵決定放手一搏,他自稱燕王,建立紹漢國,公開反叛曹魏。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以退為進,以達到以下的目的。
在地理位置上,遼東的西邊是曹魏的進攻路線,東面是臣服於曹魏政權的高句麗,而北邊的鮮卑在軻比能遇刺後,也已歸順曹魏。也就是說,遼東實際上已處在曹魏勢力的三面包圍之中。
為了破解此戰略困局,公孫淵逆勢建立紹漢國。他以燕王的名授予鮮卑單于印綬,同時給邊疆的少數民族加官晉爵,並引誘鮮卑人去侵擾曹魏的北方。企圖藉此分化、挑撥曹魏與鮮卑等的關係。
後在司馬懿出兵平定遼東時,高句麗直接出兵參與平叛。而曾表示歸順公孫淵的鮮卑,迫於壓力也棄暗投明,直接出兵參與平叛。
再次向孫權稱臣示好,希望借孫權的力量對抗曹魏。
關鍵時刻,公孫淵想起了孫權。
在自稱燕王后,公孫淵再次向孫權稱臣示好。
而孫權為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也暫時答應了公孫淵的請求。但老奸巨猾的孫權這次只是隔山觀虎鬥。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