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貔環顧左右感慨道:“若不是當年公孫淵錯判了形勢,挾江東之勢自重,卻是又早早的與江東交惡,殺其使節,又何至於此啊,事到如今汝等切不可學那公孫淵啊!”
堂中幾位將官皆抱拳道:“僕等必誓死守住襄平城!”
張貔捋著鬍鬚道:“死守倒是不必,若是事不可為諸位可退往幽州,待日後再做打算,但切不可投降叛國,如今天下之勢在何方想必諸位也是清楚的。”
在東邊,同年九月,魏、吳之間爆發了石亭之戰,大司馬曹休在此戰中遭遇慘敗而歸。
一系列的戰事使魏明帝曹叡疲於應對,再加上公孫淵此時雖越軌,但並沒有觸及底線。所以,曹叡預設了公孫淵的越軌行為,並拜公孫淵為揚烈將軍、遼東太守。
向東吳稱臣:政治經驗不足的公孫淵不知道,此舉已觸及曹魏劃下的紅線,
在曹叡承認了公孫淵在遼東的合法地位後,嚐到甜頭的公孫淵開始將目光轉向遙遠的東吳。
他多次派使者聯絡東吳,並向孫權稱臣。
公孫淵腳踩兩條船的目的,是為了能從魏、吳兩國同取獲取利效益。
但是,孫權卻另有想法,他要藉此機會一圓自己的淮南夢。
在赤壁之戰後,孫權雖然在東吳站穩了腳跟,但是,長江對岸廣闊的淮南地區,還牢牢地控制在曹操手裡。這使孫權常常夜不能寐,因為,曹操只要越過東吳唯一的防線——長江天險,就能直搗東吳的都城建業。
所以,為了穩固東吳的防守,必須將防線從長江流域前移至淮河流域,這樣就可控制淮河南下的通道,並在淮河與長江之間建立戰略緩衝區。
這樣就形成了淮河防線、緩衝區、長江防線的鏈式防守格局,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守江必守淮”戰略原則。
為了實現控制淮南的戰略目的,孫權六次北伐死磕合肥無一勝績。
殘酷的現實讓孫權認識到從合肥路線北伐已經行不通了,於是,他另闢蹊徑,計劃從海路北伐:出長江口——沿東海海岸線北上——進攻徐州。
這一北伐路線的選擇可謂石破天驚,一旦實施將可達到出其不意、攻敵不備的目的,但呂蒙卻給孫權潑了一頭冷水。
呂蒙告訴孫權:奪徐州易,守徐州難。因為徐州地勢平坦,適合騎兵做戰,而騎兵及陸戰能力恰恰是東吳軍隊的死穴東吳軍只擅長水戰)。如此一來,孫權的海路北伐計劃難道就要胎殆腹中?
但是,孫權既然能在東吳稱帝,就說明他考慮問題時所站的高度絕非呂蒙之輩可比。果然,孫權很快就拿出瞭解決方案:拉攏遼東的公孫淵,利用公孫淵的戰馬及強悍計程車兵,來實施他的海路北伐方案。
公元233年,孫權不顧群臣的反對,遣張彌、許晏等人帥領精兵一萬,攜帶金玉珍寶,從海路奔赴遼東,立公孫淵為燕王。
公孫淵對孫權如此重視自已感到受寵若驚,但他並沒有喪失理智。
在經過一番權衡之後,公孫淵認為自己實力與曹魏相差懸殊,一旦答應與孫權聯合抗魏,曹魏就會進攻遼東,到時自己將死無葬身之地孫權遠水救不了近火)。
兩害相權取其輕,於是,公孫淵就殺死孫權派來的使都者,收編了孫權的一萬精兵,並將吳使的首級獻給曹叡示好。
從公孫淵對待孫權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公孫淵對曹魏政權是心懷敬畏的。
因為他清楚雙方的實力差距,所以不敢有任何造次。這就說明了,公孫淵並不“癲狂”,恰恰相反,他很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