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全書彙集了113個藥方,其中有63個藥方都用到了姜。63方中,張仲景認為有39方應當用生薑,有24方應該用乾薑。
從藥方的總數和細緻程度可見,張仲景本人對姜的喜愛或許不會亞於神農氏。
古時蔥蒜薤,本就不分家,薤,一名火蔥,一名摘蒜,《山海經》中說:
“邊春之山,多蔥、葵、韭……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但古詩詞中寫薤的遠比寫蔥的多。
西漢田橫不願歸順劉邦,自盡而亡,其手下五百壯士在其墳前高歌“薤上露,何易曦”。
輓歌一詞即由《薤露》而來,因薤的表面覆有蠟粉,很難附著露水,故寓意生命易逝。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書求”,當年杜甫客居秦州,好友阮昉送來三十束掛著露珠的藠頭,只有知道薤露難留,才能體會到阮昉的深情。
自先秦,蔥薤就主宰了古人的後廚。
《禮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
《說文解字》說,“戴角者脂,無角者膏”,燒牛羊肉要用蔥,燒豬肉則用薤。“種薤二十畦,秋來欲堪刈,望黍作冬酒,留薤為春菜。”
青梅煮酒論英雄之後劉備藉故溜掉後,曹操也覺得酒席間有所失言,想來想去不放心,派密探去檢視劉備回家做什麼了。
探子回報,“見其方披蔥,使廝人為之不端正,舉杖擊之”。
雜役種蔥不齊整,劉備氣得直打人。
曹操說:“大耳翁,未之覺也”。
曹操看劉備還顧著種蔥呢,想來不會跑,沒想到劉備“其夜,急東行”“公馳使追之,不及”。
蔥在古代屬葷菜(即辛辣有味兒的菜),而且是常饌之菜。
三國時代的人在幾種情況下是不食葷的:一是佛門梁武帝之後的)、道門不用葷菜,
他們認為蔥、蒜、韭、姜這些辛辣之菜刺激味太大,會壞人心性,所以不吃;二是祭祀、齋戒時不食葷。
《莊子?人間世》:“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若此,則可以為齋乎?”
這是古代齋戒不吃蔥、蒜等臭菜的明證。《論語?鄉黨》記載,齋戒要“變食”,禁葷物。唯獨不撤姜食。
因為在葷菜中,蔥、蒜、韭都有濁氣,唯獨姜氣清,由此看來,蔥在古代的葷菜中也不是上等品,但有時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調料。
煮好魚頭豆腐湯之後柏靈筠又將其盛到漆盆中,讓小阮將其端到用餐的桌案上,再將其分成幾份放好。
曹爽看著面前讓人食指大動的魚頭豆腐湯笑著道:“雖沒有蜀地的姜入味,但也是極好的了,為夫以為即便是來日有了蜀地的姜,但沒有幾位夫人的廚藝,那也是要稍遜一籌的。”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