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一會兒,柏靈筠這邊把做好的豆腐起鍋,儘量小心翼翼的把它完整的裝進漆盤裡,
而後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又扭頭對一旁正在準備魚膾配料的孫魯班笑著道:“妹妹,豆腐做好了,可以做魚頭豆腐湯了。”
孫魯班放下一碟配料指著一旁漆碗中的幾個魚頭道:“喏,就在這放著,姐姐自己來拿去用罷,我的配料還沒完全弄好。”
柏靈筠走過去將魚頭端到自己面前來,又在一邊的盆中淨了淨手,將幾個魚頭在砧板上依次擺開,拿起菜刀稍微用力、幾刀下去便將幾個魚頭都劈成了兩半,用木桶裡的清水仔細的清洗乾淨放好,
之後又將早已洗乾淨備好的薑切片,蔥切成蔥花,而後又是將豆腐切塊,用鹽將魚頭醃製好,再將銅釜洗乾淨,熱鍋熱油,
將幾塊魚頭從銅釜的邊緣緩緩放入,稍微煎一下,之後翻面再煎片刻,再之後便是把蔥、姜倒進去,翻炒,之後便是加清水了,
這時候經過翻炒的魚和蔥姜的香味便完全被激發出來,再蓋上銅釜的蓋子,大火煮一刻鐘,待湯變白了,便加入切好的豆腐塊稍微再煮一會兒便可以出鍋,
姜在中國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尚且缺乏實物史料的上古時期。那第一位嚐到姜的華夏先民或許正是苦嘗百草以救民的神農氏。
傳說在吃下一株毒蘑菇後,神農氏曾腹如刀絞,乃至昏迷。
在朦朧之中,他隱約嗅到一股清香。嘗百草的經驗讓他意識到這股清香的背後一定有某種妙物。
因而在稍稍打起精神後,神農氏順著香味尋去,終發現了一株長著細長葉片的植物。
神農氏拔出這株“香草”,一點點嘗下去。
入口時,辛辣和清甜交織。而吃下不久後,先前因毒蘑菇產生的腹痛一點點消失,神農氏的身體神奇般地好轉。
又因為神農氏是姜姓部落的首領,新發現的這株“香草”又救了自己的命,所以他將其命名為——“生薑”。
神農氏嘗生薑併為其命名的故事到底幾分真幾分假,我們顯然不得而知。
但生薑的身影早就出現在了古人的生活中,這一點倒是有不少史料作證:《墨子·天下志》記載,在先秦時普通人家的菜園中已可見瓜和姜;
《呂氏春秋》則載“和之美者,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越駱之菌”……《蜀都賦》還強調:“蜀地自古生產辛姜”。
確認了很早之前姜就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那麼人們到底是怎麼運用姜的呢?總的來說,姜有兩大用途——吃,以及燒。
《禮記》載,周人“捶之,去其皽皮,編萑,布牛肉焉屑桂與姜,以酒諸上而鹽之,而食之。施羊亦如之”。這說明從先秦開始,中國人就已經在用姜做調味料,以祛除肉食的腥味。
而秦漢已降,將蔥姜加入羹中也是常見的食用方法,也可以用來煮茶,
姜的另一種用途——用作薰香——在今日已較為少見。
但在漢代,姜科山姜屬的高良薑是一種十分常見的香料。
除了調味和薰香,姜還長期肩負著自己最初的“職責”——治病救人。
在這時的醫書《五十二病方》,其中的《養生方》就提到:“取細辛、乾薑、菌桂、烏緣,凡四物,各治之。
細辛四,乾薑、菌桂、烏緣各二、並之三指撮,以為後飯。益氣,又令人面澤。”
同樣是在這時的醫書《傷寒論》中,姜作為藥材甚至還被名醫張仲景細分為生薑和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