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 > 第四百三十六章 為君洗手做羹湯,新鮮的魚膾

第四百三十六章 為君洗手做羹湯,新鮮的魚膾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鷹揚三國 全面戰爭之徵服世界 大秦:帝國人屠,開局龍象般若功 明末之逐鼎江山 酒旗 三國:從搶貂蟬開始 大晉狂人 崇禎的開掛人生 換個世界做皇子 忠逆無雙 我要當明君之大隋楊廣 極品太子爺 有個妹妹叫貂蟬 史上最強軍師 金牌縣令 寒門敗類 我在西晉送饅頭 山賊的自我修養 戰爭服務公司 將白

需要注意的是,史籍中的“鮑魚”不等同於“鰒魚”,它泛指經鹽漬醃製後因高溫腐臭的溼鹹魚,而非現在所說的鮑魚。

秦始皇病逝後,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便曾用“鮑魚”掩蓋屍臭,以達到秘不發喪的目的。

孫魯班接話道:“夫君不要以為只有北方才有醃製的魚,在妾小的時候祖母也讓人制作魚鮓,有時還會帶著母親和妾等親自上手製作呢。”

與之相比,魚鮓的味道會更好一些。這是一種用鹽水煮後再經發酵的醃製品,具有獨特風味,在漢唐之際十分流行。

東吳的孟仁少時家貧,其母老弱,欲食竹筍,孟仁性至孝,在尋求無果後抱竹大哭,不料“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這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筍”。

後來,孟仁擔任監池司馬,負責看管魚池,捉到魚後,他自己捨不得吃,便製成鮓寄給母親。但孟母也拒絕了,她給兒子捎來口信,稱“汝為魚官,而鮓寄我,非避嫌也”,將魚鮓又還了回去。

魚鮓是吳地特產,不僅孟仁想吃,東吳、曹魏、蜀漢的世家大族也有吃鮓的習慣。

成語“膾炙人口”原指美味人人都愛吃,後引申為詩文寫得好,被世人廣為稱頌與傳播。

這裡提到的美味,源於兩種古老吃法,一個是上文提到的“膾”,另一個就是“炙”。

《說文解字》曰:“炙,炙肉也。從肉在火上。”

段玉裁注曰:“有丳貫之加火上也。”可見,炙就是把肉類食材串起來放在火上烤,猶如今天的燒烤。

相傳春秋時,著名刺客專諸受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委託,欲刺殺吳王僚。

為此,他專門前往太湖,花費三個月時間學習烤魚。待學有所成,專諸便以進獻烤魚為由接近吳王僚,並從魚腹中取出提前藏好的魚腸劍,成功將其刺殺。

看來,先秦時代就已經有烤魚了。

及至兩漢三國,炙魚雖鮮少見於史籍,卻仍是很常見的佳餚。

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烤魚的做法愈發考究。

這個時代的人們烤魚前,還要颳去魚鱗將其剖洗乾淨,接著用刀在魚身上劃幾細道口,放入姜、蔥白、橘皮、豉汁等調料醃製入味。

烤魚時,“微火炙半熟”,用小火將魚烤至半熟,然後再刷上用苦酒、魚醬、豉汁混合而成的料汁,耐心等待一會兒即可食用。

其實,這時的魚不僅能夠食用,還能製成戰略武器。

江淮地區盛產魚類,有些魚脂肪肥厚,雖不適合食用,卻可以製成魚膏。

建安初,劉馥任揚州刺史,便儲備了數千斛魚膏作為守城利器。這裡提到的魚膏,就是魚油。

如赤壁之戰時,詐降的黃蓋曾帶著滿載魚油的快船來到曹操水軍中,趁“東南風急”,縱火“燒盡北船”,最終使曹操大敗而回,

但這也不影響曹操對食鮑魚的喜愛,一個能寫下龜雖壽如此豁達詩篇的人,又怎會因一場大敗便在本來無罪的鮑魚上留下陰影而不敢食魚?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