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繼續開口道:“吾以為拿下漢中不僅僅是大魏幾代先輩的願望,更重要的漢中也是蜀國存亡的關鍵之地啊,如此要地還是在自己手中更好一些。”
桓範點頭道:“丞相說的是,如此重要的地方當初武帝稱其為雞肋也實屬無奈之舉啊。”
曹爽想了想接話道:“也不能這樣說,畢竟如今時移事易,三方的形勢變化,漢中大戰之時是蜀強魏弱,
而如今則是魏強蜀弱,便比以往更需要漢中這塊地方,拿下來也能將其穩穩控制在手中。”
建安二十年張魯投降,曹操從張魯手中接過漢中之後,到了建安二十二年便與劉備展開漢中大戰,
漢中大戰的後期,曹操口中的雞肋便是“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算是一種實力不濟的無奈了,
曹操拿下漢中之後,主簿劉曄、司馬懿等人都勸過曹操繼續向蜀地進軍,因為劉備在去年拿下益州,本地人心不穩,而且本年,孫權又在荊州發難,劉備為了解決荊州歸屬問題,親自率軍抵達荊州與孫權談判。
劉曄等人認為蜀地空虛,人心思變,正是入蜀的好時機。曹操卻否定了這個想法,延誤了時機。
身在荊州的劉備得知漢中失守,還派黃權前去迎接張魯,結果也晚了一步,張飛和黃權在巴地備戰,防備曹操軍南下,劉備則與孫權達成平分荊州的和平協議,匆忙趕回益州。
等到劉備回來後,殺了一些試圖聯絡曹操的人,勉強讓益州的人心平定下來,曹操後來在臨走前又猶豫了,問劉曄能否再去打劉備,劉曄說:“已經晚了”,曹操這才決定正式撤軍。
曹操在撤軍的時候,把漢中的人口,財物都遷入關中,又把巴地的少數民族遷入漢中來,曹操這一系列動作可以說是把張魯經營幾十年的漢中翻了個底朝天。
等到曹操班師之後,屯兵漢中的夏侯淵又派張合入巴郡繼續遷民,劉備派去的張飛在八蒙山擊敗張合,雙方的摩擦加劇。
建安二十三年末,劉備穩定巴蜀之後,就聽從法正、黃權等人的意見,開始用兵漢中,
劉備先派張飛、馬超、吳匡、雷銅等人攻入武都郡,結果被曹洪擊敗,此後,劉備親自率軍進駐陽平關,與夏侯淵、張合對峙。
此後,夏侯淵被黃忠所斬殺,曹操聽聞變故,趕緊率軍進駐漢中,試圖與劉備決戰。
劉備則是據守陽平關,以防守為主,曹操佔不到任何便宜,最終再次選擇撤軍,於此,劉備留下魏延經營漢中,劉備集團的地盤達到頂峰,實力一舉超過曹操。
在劉備與曹操對峙的時期,坐鎮成都的諸葛亮接到劉備書信,要求速速增兵增援,諸葛亮問計於蜀部從事楊洪,楊洪說:漢中乃是益州咽喉,這是益州存亡的時機,若沒有漢中,則沒有蜀地,這是家門之禍。
因此,漢中的戰略意義對於劉備來說,是高於曹操的。
沒有了漢中,劉備的益州可能面臨存亡危機,對於曹操來說,只是一方戰略受損。
何況曹操在建安二十年撤軍時,也是留下了夏侯淵、張合等人坐鎮漢中的,並沒有真正放棄漢中這塊“雞肋”,
只是奈何這時曹操的實力已不是統一北方之後、赤壁戰前的那般實力了,即便是他想死守也耗不過劉備了,便只能最終無奈的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