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範想了想繼續開口道:“僕以為若是漢中還在我大魏手中,想必銅、鐵礦便能更多一些了,哎,可惜,漢中已不在大魏手上了,是僕等無能啊!”
曹爽擺手道:“這不能怪卿等,只能說現在暫時還未到時候吧,待到時機成熟吾必會率領大魏將士收復漢中的。”
桓範抱拳道:“到時僕願為丞相前驅,效犬馬之勞,但僕還望丞相不要太操之過急,重蹈前次的覆轍啊。”
曹爽隨即又開口道:“漢中之戰是當年武帝和家父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是家父臨終前的囑託,
所以吾前些年才不顧諸卿的勸阻也輕敵冒進過一次,導致興勢之役的大敗,累及全軍將士,這是吾之過失啊!”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漢中之戰中,他的父親曹真跟隨曹洪、曹休等人征戰,在下辯打敗劉備手下大將吳蘭,被拜為中堅將軍。
在黃忠定軍山斬殺曹軍統帥夏侯淵後,曹真跟隨曹操來到漢中,擊敗劉備部將高翔。
不久,曹操覺得漢中是雞肋,於是將其放棄,撤兵回長安,曹真也只能無奈聽命領兵跟著回去,後又在明帝之時兩敗孔明,
太和四年(230年),他的父親曹真接替曹休,升為大司馬,取得了“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權。
他並不是曹操、司馬懿那樣以權臣身份取得這些特權的,而是真的為國家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才取得特權的。
曹真在取得大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大規模伐蜀,最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蜀漢問題,主要目標也有漢中,
然而,另一位輔政大臣司空陳群反對從斜谷進軍的計劃,曹真於是改成從子午道進攻漢中。
實際上,陳群並不是反對曹真從斜谷進兵,而是反對曹真發動伐蜀之戰。
他認為大規模征戰,軍事用度花費太大,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值當。
但曹真卻擅自發動戰爭,親自帶兵從子午道進兵,另一路大將軍司馬懿經漢水進軍,其他人如郭淮、費曜等部從斜谷入、武威進兵。
只可惜曹真運氣不好,恰逢雨季,道路很難走,他用了一個多月,才走了一半路程。
這時,曹魏朝堂反對戰爭的聲音此起彼伏。
如華歆、楊阜、王肅等人都上奏,表達對曹真的不滿,想讓撤兵。
曹真軍事進展不順利,接到曹叡班師回朝的聖旨後,無奈撤兵,
這次撤軍後不久,曹真就感染重病,併為了休養而回到了洛陽。
第二年,曹真就在洛陽病逝,便由他繼承了他的爵位,這便成了他的便宜父親心中永遠的憾事,
亦是他的父親臨終之時囑咐他的的事情,可以說他的這個便宜父親一生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漢中這個戰略要地聯絡在了一起,父子兩代人都對漢中有了執念,
但若換個人來坐這個位子想必也是如此,畢竟漢中乃兵家必爭之地,怎能不想方設法將其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從黃巾起義開始,各家爭奪的焦點一直在變,在後三國時期,曹爽想漢中絕對是最出名的地名之一。
同時也是魏蜀兩方戰略博弈的焦點區域。從公元214年劉備佔領成都開始,蜀漢對曹魏的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均和漢中有關。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劉備以法正為軍師,諸葛亮坐鎮成都總督糧草,以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為將,
舉蜀中之力,率領傾國之師,進攻漢中,在經歷在近兩年的戰爭後,於建安二十四年奪取漢中。
而後,漢中成為蜀國的北方門戶,成為北伐的屯兵基地。
曹魏也曾多次出動十萬級以上兵力,進攻漢中,企圖奪回這一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