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和繼續開口道:“妹夫歷來深受父皇信任,卿的建言想來必不會有錯的,畢竟父皇曆來看人還是很準的。”
滕胤成年後,迎娶了公主,孫權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對公主賞賜,幾次看望公主夫婦。
三十歲時,滕胤擔任丹楊太守,後又擔任過吳郡和會稽太守。
滕胤經常上表陳述自己的施政主張,反映民間的風氣優劣,對國家政策多有匡弼。但滕胤沒有因此志得意滿,他得到的恩寵越多,擔任職位越高,越發謹慎小心,謙卑待下。
滕胤每次主持訴訟及斷罪時都對與訟者觀言察色,務求判決合符情理。
所以百姓每有冤情都會向他申訴,每到一處都享有聲望。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登基稱帝,滕胤受命與張昭、孫紹、鄭禮等,仿效周、漢舊制,撰定吳國的朝儀制度。
孫和被立為太子後,魯王孫霸意圖爭奪太子之位,於是朝臣乃至於地方官僚逐漸分裂為支援太子或者魯王兩派。
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支援太子孫和,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孫霸,兩派勢同水火,爭奪不止,使得吳國幾乎陷入政治危機,即便是如今兩方勢力的領袖人物都不在朝中,但爭鬥仍然在繼續著,
太常顧潭繼續開口道:“如漢時的劉啟即便是在太子之時做了很多錯事,但亦算是有為的太子了吧,就這樣他還順利登上了天子之位,更何況是太子殿下呢?”
孫和想了想又猶豫的道:“卿說的也有些道理,難道吾就真的不如那劉啟嗎,吾相信劉啟能做到的事情吾亦能做到。”
而劉啟一生做了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但也能在太子之位上坐得很穩,
第一件,小時候和吳王劉濞的兒子下棋,一棋盤砸死了劉濞的兒子。
劉啟做出這樣一個過激的行動,可以看出,他明顯就是一副皇二代的模樣,頤指氣使,有恃無恐。
我們知道,少年氣盛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畢竟劉濞的兒子是他的堂兄弟,拿起棋盤就往堂兄弟頭上砸,而且往死裡砸,可見已經不僅僅是少年氣盛,而是他的心腸非常的狠毒。
第二件,晁錯幫他的忙提議他削藩,免得他的皇權受威脅。他竟然為了討好作亂的“七國”殺死晁錯。
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沒有領導的氣度,完全就是一副膽小怕事,又過河拆橋的小人嘴臉。
問題是,他殺掉對他忠心耿耿的部下討好敵人,敵人還不見他的好,而是該造反時照樣造反。可以說,這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讓他落得一個薄倖寡恩的醜惡名聲。
第三件,縱容弟弟劉武,並最終讓弟弟不得善終。
劉啟的弟弟劉武最後想要獲得劉啟的皇位,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劉啟造成的。
劉啟在劉武的問題上處理得很不好。他當了皇帝后,不講皇家的規矩,還和劉武沒大沒小,出則同車,入則同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