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顧潭反駁道:“一個銅錢有正反兩個面,看待事物時,我們常常會因為看到一個面,而忽視另一個面,像扶蘇“不受待見”這件事背後,應當還有別的原因。
或許在對扶蘇的“不待見”背後,也隱藏著秦始皇的良苦用心啊,只怪扶蘇、劉榮最終沒有把握住機會方才招致敗亡的下場,
只要太子殿下能夠把握機會有所作為,還是很有機會做到那個位置上的。”
就拿秦始皇震怒下,派扶蘇遠去上郡監督蒙恬修長城這事來說,表面上看是一種“貶”,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歷練?
假若在秦始皇心中,暗自定了扶蘇是下一任秦帝國接班人,那麼扶蘇必然不能只靠儒家仁義治天下,要想成為合格的秦二世,扶蘇還需要很多磨鍊。《過秦論》記載:“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
由此聯想到,當時秦始皇熱衷於修仙,聽到了一個傳言:“亡秦者胡也。”
或許我們以後世的“上帝視角”看,覺得這個“胡”說的是胡亥,可秦始皇當地聽到這句話,第一想到的是匈奴。畢竟,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統一被稱為“胡人”。
自此,秦始皇便覺得,匈奴才是危及秦帝國的心腹大患,北築長城,攻打匈奴,也成了帝國的頭等大事。
蒙恬去修長城,打匈奴,可不是孤軍奮戰,他身後還有三十萬大軍。
而扶蘇到了那裡,就是官最大的“總司令”,蒙恬也要聽他的調動。一旦做得好,扶蘇或許回來就能接班;退一萬步打算,扶蘇若是不成器,還有小兒子胡亥。
或許在人們眼中,秦始皇最偏愛的,還是小兒子胡亥。
主要表現在,秦始皇常常很寵著胡亥,哪怕是有什麼放肆的言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是秦始皇不是我們普通人,他的兒子們,也不能是普通人。作為千古一帝,他任由胡亥放肆折騰鬧,還能笑嘻嘻地包容他,或許只說明一點——沒打算傳位給他。
因為不用繼承大業的兒子,才可以活得更輕鬆;若是身肩負重擔,必然每一步都得謹慎,也要經歷更多磨鍊。
第五次巡遊全國,秦始皇帶的是小兒子胡亥,表面看上去光榮無比,貌似秦始皇透過此舉昭告天下——胡亥就是選定的下一任接班人。
然而表象背後深深隱藏的,未必那麼簡單。
帶領胡亥巡遊全國,本質上是對胡亥的一種考驗,也類似於對扶蘇的磨鍊一樣,秦始皇想看看胡亥是否能成氣候,就給他榮耀、權勢和地位,看他是否能接得住。
毫無疑問,胡亥的考驗結果沒有透過。
讓秦始皇沒想到的是,修仙不成,巡遊路上就要病死了。
最後關頭,秦始皇意識到傳位接班人的重要性,下詔讓扶蘇回來。任誰都知道,這個時候召扶蘇回來是何意,趙高和李斯害怕扶蘇即位,於是合謀修改遺詔,不僅沒讓扶蘇回來,還假借秦始皇的詔令,賜死扶蘇。
正直仁義的扶蘇,信奉的是“道德”和“仁義”,哪裡想到這裡面會有那麼多彎彎繞,他甚至都沒懷疑,就自殺了。
如果扶蘇不死,但凡存疑,帶領蒙恬的三十萬大軍殺回去,也未必沒有勝算。
可悲可嘆,扶蘇沒能讀懂秦始皇的“苦心”,甚至不能在這樣的“危機四伏”下保全自己,也算是沒有磨鍊到位所付出的代價吧。
劉榮是漢景帝的長子,他的母親是漢景帝的寵妃慄姬。
劉榮被立為太子後,長公主劉嫖為了討好太子,向太子母親慄姬提出,將自己的女兒阿嬌嫁給劉榮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