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笑著道:“這無為什麼的恐怕只是一個藉口吧,若是有了足夠的利益,那你們的教主跟普通人恐怕也沒什麼區別吧,畢竟從漢末以來這樣的人可不少,但都沒人能夠成功,
若是要強行逆天而行,那必然還是張角一般的下場,可若是到時候如張魯一般明智,高官厚祿便不在話下了,汝等也能有個好前程。”
那名信使言不由衷的道:“丞相說的是,僕回去定會勸說教主好好考慮一番的。”在他心中還是希望教主日後能夠自己起事,這樣他就會得到更多,這可不是半路投效其他勢力所能比的,高風險高收益,這可是從龍之功啊!
曹爽回憶起了另一個時空的一些往事,像張昭成這樣的野心家,利用宗教信仰來起事的很多,但就是鮮少有成功的。
按照另一個時空的軌跡,到了東晉時期,孫恩叔父琅玡人孫泰成為五斗米教的首領,在江南組織起了一大幫信徒,
不過後來,事情不密,孫泰服誅,其侄子孫恩接替了孫泰的職位,繼續帶領教眾起事。
正巧司馬元顯下令徵發江東八郡“免奴為客者”,以充兵役,此舉引發了江南貴族的不滿,很難得到推行,
而那些被貴族壓迫的佃戶和農奴,相繼發起了變亂,如此良機豈容錯過,於是孫恩便帶領著大批信眾前往江浙一帶傳教,很快便得到了廣大貧苦百姓的認可,數月間便發展起了數以十萬計的信眾。
孫恩隨後便率領著起義軍舉事,將江東攻城略地,很快就拿下了江東八郡中的大部分割槽域,連顯赫一時的謝家最後的英才謝琰也戰死在了江東。
當時的朝廷眼見孫恩大軍難以遏制,於是緊急調動了北府軍南下平叛。劉牢之和劉裕透過此次平叛事件,攢夠了政治資本,為之後的東晉局勢變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孫恩的軍隊畢竟沒有受過太多訓練,自然比不上精銳無比的北府軍。
劉裕帶領少量軍隊在江東左衝右殺,如入無人之境。
孫恩被打得幾次退回舟山群島,但是由於信徒多,每次都有數十萬人追隨,所以怎麼都打不垮。
孫恩三次退回海島以躲避北府軍的鋒芒,但是第四次帶領大軍迴歸江東,卻被政府軍打得大敗,孫恩心力交瘁之下,選擇了跳水自盡。
孫恩去世後,餘部在其妹夫盧循的帶領下,繼續周旋在海島之外,趁著東晉先後有桓玄之亂,後有劉裕滅桓玄,無暇顧及盧循,盧循輾轉到了廣東,奪取了番禺,
後來趁著劉裕北上滅南燕,盧循帶領起義軍北上,攻破湖南等地,一直打到了建康周邊,迫使剛剛滅了南燕的劉裕匆忙回師,
盧循的軍隊比不上劉裕的精銳,很快就失敗了,盧循赴水而死,堅持了十二年的孫恩盧循之亂被平定。
但是盧循打亂了劉裕北上的步伐,也是劉裕沒能統一天下的重要因素。
北魏時期以宗教為旗幟的規模最大的人民起義被稱法慶起義。
北魏佛教盛行,而僧人內部政治﹑經濟地位相差懸殊。孝文帝即位後,佛教內部的派系鬥爭日益明顯地表現為社會階級的鬥爭。最高統治者有時支援某些僧侶講道說法,又嚴禁另一些僧侶聚徒傳教。
部分僧侶頌揚明君有道的同時,另一些僧侶卻公然毀寺燒經,舉兵造反。
延興三年(473)沙門慧隱反。太和五年(481)沙門法秀於京都平城舉事,參加者有官僚大族,更多的是平民和奴隸。
十四年,沙門司馬惠御自稱聖王,起兵攻克平原郡。
延昌三年(514),沙門劉僧紹起兵於幽州,自稱淨居國明法王。
這些叛逆往往也是宗教上的異端,遭北魏政府的殘酷鎮壓。在劉僧紹起兵失敗後一年,爆發了更大規模的大乘教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