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使者面色終於不再有先前那般鎮定,有些變化的道:“雖然我教實力不弱,但可不是什麼好戰的教派,
畢竟我教根本的宗旨還是無為嘛,自然也不希望有更多百姓捲入戰事中來,讓他們白白送死,我教還是愛惜自家的信徒的。”
曹爽心道無為、愛惜信徒什麼的多半也只是藉口說辭而已,若是到了要得到更多利益之時,這些東西便隨時可丟下,暫時不用理會了。
漢初黃老學將道家的“無為而治”由理論推向實踐。西漢建朝,社會初定,國家需要安寧,經濟需要恢復與發展,人民需要休生養息。
黃老學適應社會的需要,提出無為而治,得到漢初統治者的重視。
漢文帝、景帝、竇太后等都以黃老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
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都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
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纂的《淮南子》一書,是漢初黃老學的理論總結。
黃老學相容幷包一方面它繼承了道家的無為政治,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思想,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君主治國掌握政治要領即可,不要作過多的干涉;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讓百姓休生養息。
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禮義仁愛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並舉,恩威並施,循名責實,賞罰必信,並認為“不爭亦無成功”。
《淮南子》還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反對離道而妄為,主張循理而舉事,因自然之勢加以主觀努力而有所作為。
因此黃老學的無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陰陽諸家思想的融合,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致用之學,在政治上具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漢初“文景之治”的歷史佳話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統治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給飽經戰亂的社會與人民帶來休生養息的機會,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但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東漢時,一些方士把黃老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褥、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在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黃老學逐漸變為早期道教的前身。
曹爽點頭道:“這才對嘛,當以和為貴,若是雙方打起來,那可對兩家都沒有好處,只是對吳、蜀有利,相信這也不是汝家教主想要看到的結果吧,
畢竟我大魏也不是當年那般弱小了,相信擊潰如黃巾軍一般的勢力也會比當年容易很多的。”
此時的曹操實力尚不足,不能像公孫瓚一樣,一舉破敵。
如此,透過游擊戰,積小勝為大勝,不失為唯一取勝的辦法。
青州黃巾實在受不了,“賊乃退走”。
青州黃巾往北撤走,撤入了濟北,曹操繼續追擊!
濟北的地形與東平又不同,北面是黃河,東北為大山。
這裡的地形,自然更利於曹操設伏用奇,甚至截斷其退路了。
如此,此時,當初鮑信所說的:“後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的條件也就成熟了,青州黃巾,也就被逼到絕地,進退不得了。
曹操一面騷擾敵人,一面阻截敵後路,但同時,此時的曹操仍然沒有一舉殲滅青州黃巾的實力,因此,繼續是邊打邊談。
時間,對曹操有利!此時,已入冬,天寒地凍,青州黃巾的生存更加困難了,戰場的主動權,也就是談判的主動權!
這一情況下,曹操丟擲自己的條件,全力爭取其投降。
青州黃巾,本都是莊稼漢,不是什麼惡人。
他們四處奔走,無非是要活下去!不管他信的什麼神,曹操要收降他們,首先要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從後面曹操在東阿等地靠屯田取糧,及後來與呂布爭奪兗州,“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看,曹操答應給青州黃巾在一些地區屯田,生活下來。
同時,曹操也答應了青州軍的獨立性,此後,青州軍沒有被打散,曹操也沒有任命其他將領統領該部,可見黃巾在編制上始終保持了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