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即便是這樣簡單的煮肉依然很受時下的人們歡迎,即使煮出來的肉不如烤肉美味,烤肉畢竟是少數人方才能享有的美味。
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學會了使用火,在後來被發現的很多遺址中還找到了被火烤過的獸骨,應該是祖先們吃完烤肉之後扔掉的。
漢時庖廚圖上面便畫著烤肉串的情景,烤爐前有一個人用右手拿著便面扇火,左手還不斷的翻動烤扦,烤爐上架著5串肉串,每串有4塊肉,右前方還有一個人正在弓著腰注視著烤肉串,像是等待著肉串烤熟。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曾經被一支箭射中,左臂受了很嚴重的傷。
後來雖然傷口痊癒了,但是隻要一到陰雨天氣,骨頭還是常常疼痛。醫生說:箭頭有毒,毒已經滲入到骨頭裡,應該切開臂膀,刮掉深入毒藥的骨頭,才能完全痊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刮骨療毒”的過程中,關羽的臂膀被醫生割開一直不停的流著血,溢位盤子,而他卻依然吃著烤肉,喝著酒,談笑自若。
三國時期的烤肉主要還是串成肉串來烤熟的,很像現在中國北方的擼串。
這種現在人人都可以坐在路邊攤享受的美食,在當時只是達官貴人的專享,階級分化非常顯著。
那個時候的烤肉,也是有各種各樣的做法。
現在的這個爐子跟今天吃燒烤所用的基本上非常相似,上面是一個帶篦子的銅爐,用於盛放炭火,在它的下面還有一個用來接炭灰的銅托盤。
慢慢的烤肉越來越普遍。漢字中的“煨”、“炮”、“炙”都和烤肉有關。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烤肉,甚至在祭祀的時候,也會向神靈或者祖先貢獻烤肉。
要說明的是,孜然在唐代才由西域傳入中國,所以撒的調料便是撒的應該是鹽或者豆醬,而洋蔥則是清代才引進中國的,
當然今天沒有烤肉,只有煮的肉和幾大籮筐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蒸餅、燒餅和一些湯餅,
凡以麵粉加工的食品,在漢代都是以餅為名。
如蒸成的饅頭與包子類食品叫蒸餅,水煮的麵條和麵塊等稱為湯餅,燒成的大餅叫燒餅或爐餅云云。
漢朝的湯餅是將小麥製作的蒸餅掰碎後再煮而成,於今天山西人吃的泡饃有類似之處。
當時的麵食很容易發揮甑蒸的長處,從而得以迅速發展,饅頭在漢代之後便成為了北方人賴以生存的主食之一。
隨著絲綢之路開闢,西域胡人不斷內遷。
西漢中後期開始,西域的生活習俗諸如食胡餅之俗也傳入中土,引起漢人的注目和仿效。
《御覽》引《續漢書》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
這種胡餅有著面脆油香的特點,因而可以看出採用了類似今天新疆地區的爐烤手法,是一種不同於中原地區的美味。
當然,餅類的麵食還是屬於相對高層的飲食,平民常食比較原始的顆粒式蒸煮的麥飯和粟米飯,但在此處供應餅類的麵食也是不足為奇的。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