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帝死後,董賢被迫自殺,外戚王莽逐漸奪取了政權,西漢滅亡。
不該賞的大賞特賞,該賞者卻被冷落在一邊,甚至實施懲罰;該罰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甚至還大加獎賞,這歷來是導致亂局的禍根。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人生轉折點,
郭嘉的"十勝十敗"之論,形象生動、逼真地把袁紹的致命弱點與曹操的勝劵在握優勢說得如此透徹,要知道袁紹當時無論從兵力、英勇武將如雲,精英謀士如睿,為什麼曹操還是如神助戰勝了袁紹呢?
郭嘉的“十勝十敗”論其中的第九條便是曹孟德賞罰分明、而袁本初則是對手底下的人賞罰不明,
他的第九條是這樣說的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您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他。
胸懷天下不兒女情長,敬重人才勝過一切命。
各別舉其對待武將、文臣的事例來說明兩人的不同。
曹操對待武將的態度和生命遠遠勝於自己子女,典韋死後曹操痛苦、悲痛失聲哭泣,並其表述遠勝於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
還有如對待夏候曹氏將領與張遼、許褚、關羽、徐晃等,無不關愛有加,一視同仁的獎罰分明。
對待文臣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倍加珍惜和信任,得到衷心擁戴。
再說袁紹對待手下世之絕代武將顏良、文丑,不珍惜,用之不竭、不歇,導致兩人早早喪命,人稱高士睿智文臣田豐,多次力諫袁紹,乘曹操與呂布徐州會戰時,偷襲許昌。
但是袁紹以幼子生病無心戰事而放棄大好良機;官渡之戰,又是田豐力阻未成而大敗,反遭殺害。狹隘的心胸可見一斑,不敗於曹操那才叫天理不容,
郭嘉最聰明的地方在於他及時背袁而投曹,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主公。
當初他北見袁紹,不得重用,於是他對謀臣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良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接著投奔了曹操,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想不到吧這樣的曠世大才竟然最初是投靠在四世三公的袁本初門下的。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如果賞罰不分,則是不明是非。
如果小功勞不賞,也就失去了大功的動力;若小錯不罰,則很可能下次釀成大錯。因此,要根據下屬的權位而去考量賞與罰的尺度。
《道德經》之中說: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人君施政寬厚,民眾自然淳樸;施政苛嚴,民眾自然會狡詐。
人性之中都有趨利避害的心思,想得到的是豐厚的利益,想避開的是懲罰和痛苦,
而一個好的統治者一定是抓住了人性的這一特點,給予一個人想要的,並且必恰好的避開他不願意看到的錯誤的懲罰和痛苦,這就是以“仁”治,亦是賞罰分明。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