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均繼續開口接話道:“在管理過程中,有賞有罰本無可厚非,賞賜是為了起到鼓勵的作用,而懲罰是為了讓他們明白做事的底線,兩者各有不同。
但是如果賞罰不明,賞賜了不該賞賜的,懲罰了不該懲罰的,那麼問題也就出現了。”
曹爽笑著道:“想不到德衡不僅於墨工一道有大才,在賞罰之事上亦能有如此見地,真是大魏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馬均抱拳道:“丞相過獎了,這、這些僕都是從書上看來的,算不得什麼的。”
很多上位者常犯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被情緒佔據上風,犯下了賞罰不明的錯誤,因為下屬功勞過小就輕易的忽略,認為不值得去獎賞,但是當手下犯了一些錯誤的時候反而抓著不放,因為小的錯誤必會生出大的怨恨。
對於小功不進行獎賞,那麼大功就沒人去建立,對於小的怨恨不赦免,那麼大的怨恨就必定會產生。
賞功不能使人心悅誠服,罰罪也不能讓人甘心,必定會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面,獎賞到沒有立功的,懲罰到沒有犯罪的,這是殘暴苛刻的表現。
無論是賞還是罰,基礎必然是公平、公正、公開,讓每一個人都能心服口服,而且對於賞罰來說,就好像兩種工具,都有著本身的屬性,一定要發揮本身屬性自帶的優勢,而不是讓這個工具發揮了相反的作用,傷及自身。
懲罰是為了讓士兵明白做事的底線,而不是管理的主要手段,當下屬犯了一些小的錯誤,不要被情緒佔據了上風,企圖用懲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會有反抗,當你的懲罰不得民心時,必然會生出大的怨恨,所以管理的重要方式是以鼓勵為主,懲罰為輔。所以小的怨恨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小的功勞一定要予以足夠的鼓勵。
春秋時,晉文公打敗了衛國和曹國,以前逃難時所受的怨氣也消除了。
趙衰提醒晉文化說:“大丈夫有怨報怨,也別忘了有恩報恩哪!晉文公不是個忘恩負義之人,聽了趙衰的話說:“當然!請問報誰的恩?”
趙衰回答:“當初主公不是說過嗎?如果能回到晉國的話,必定報答僖大夫的恩情。”
晉文公著急地說“我看了曹國大夫的名單上怎麼沒有他呢?”
經過調查,才知道僖負羈被革了職,現在住在北門,成為一般老百姓了,晉文公立刻下令保護北門,說:“不管是誰,只要侵犯了僖家的一草一木,就以死罪論處。”
僖負羈是曹國人,曾救過晉文公的命,是晉文公的救命恩人。因此晉文公在攻下曹國時,為了報答僖負羈的恩情,就向軍隊下令,不準侵擾僖負羈的家,如果有違反的人,就要處死刑。
大將魏平和顛頡卻不服從命令,帶領軍隊包圍了僖負羈的家,並放火焚屋。
魏平爬上屋頂,想把僖負羈拖出殺死。
不料,梁木承受不了重量而塌陷,正好把魏平壓在下面,動彈不得,幸好顛頡及時趕到,才把他救了出來。
這件事被晉文公知道後,十分氣憤,決定依照命令處罰。
大臣趙衰(趙國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請求:“他們倆人都替國君立下汗馬功勞,殺了不免可惜,還是讓他們戴罪立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