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魯班挺著肚子笑著插話道:“夫君,黃公衡此人真的有這麼厲害嗎?能讓夫君如此之忌憚,是不是有些誇大其詞了。”
柏靈筠替曹爽回答道:“妹妹有所不知,此人雖如呂布、孟達一般投靠了三位主公,但卻是不像上面兩人一般遭受冷遇,劉備沒有在黃權投降後為難其在蜀中的家眷,便可見其才也,若是此人若在,那麼大魏現在無論是誰想獨自掌權,都要受其掣肘、牽制。”
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激烈較量,不僅為名將提供了一個展現自身才華的大舞臺,也導致三國之間的武將出現了一定的流動,也即因為戰役失敗等原因,魏蜀吳三國幾乎都擁有不少來自於另外兩方勢力的降將。
比如在蜀漢,王平、姜維等大家比較熟悉的將領,就是出自曹魏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曹魏來說,自然也有來自於蜀漢的降將。其中,就孟達和黃權來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兩員大將。
在關羽敗亡後,先是孟達投降曹魏,再是劉備發起夷陵之戰,黃權因為退路被斷,所以也歸降了曹魏。不過,對於孟達和黃權,最後的結局卻是截然相反。
黃權病逝,諡號“景”。就黃權來說,不僅在曹魏善終,而且獲得了“景”這一比較正面的諡號,比如在歷史上,齊景公、漢景帝等,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
另一方面,就孟達來說,則被司馬懿斬殺。對於孟達的結局,只能說是咎由自取,或者說是“性格決定命運”。
公元211年,劉備入蜀時,劉璋派遣孟達和法正去迎接劉備,結果孟達立即就歸降了劉備。
等到公元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要求劉封和孟達發兵,結果遭到了拒絕。
因此,等到關羽敗亡後,劉封被賜死,而孟達則歸降了曹魏。
和黃權一樣,孟達在成為曹魏將領後,也受到了重用。
比如魏文帝曹丕這位皇帝在位時,就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但是,等到曹丕去世後,孟達又動了心思。
最後,因為感到自己在曹魏越來越難以立足,所以,孟達就和蜀漢丞相諸葛亮聯絡,想要再次歸降蜀漢。
對此,在孟達之前,也有一位反覆無常的武將,此人就是呂布。
對於呂布的結局來說,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
而在呂布之後,繼續反覆無常、搖擺不定的孟達,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局。
在得知了孟達的造反意圖後,司馬懿寫信安撫孟達,暗中遣軍進討。
公元228年,司馬懿千里奔襲,直接攻破城池,斬殺了叛徒孟達。由此,非常明顯的是,縱觀孟達和黃權的結局,真可謂“性格決定命運”,
對於黃權來說,只要迫不得已的時候才歸降,而孟達則是為了利益而反覆無常,
所以,最終的結局就是黃權獲得了善終,而孟達則被司馬懿所斬殺,並且在歷史上留下了諸多負面的評價。
比如費詩就表示: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這樣的人可謂是世所罕見啊。
昌豨(changxi),男,是一名漢末徐州東海太守,本名昌霸,後被人侮辱成昌樨。
原為泰山群寇之一,後投降曹操,然而昌豨此人反覆無常,屢次叛亂,最後被夏侯淵率兵擊破,投降於禁,最後被殺死。
昌豨原來是泰山的黃巾軍,臧霸是徐州陶謙屬下那會兒,打敗了黃巾軍,就和昌豨等人各自拉起了一支隊伍,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時代,昌豨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個人物了。
後來,呂布偷襲劉備,臧霸、昌豨等人都追隨呂布,呂布得手後自任徐州刺史,昌豨成了呂布的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