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笑著道:“妾身當引以為戒之,必不學那王政君。”
東漢時期大多都是年幼的皇帝登上皇位,所以,太后自然要幫助皇帝掌管政事。
孫權回應道:“但可以學東漢輔佐三帝的鄧太后,可是淑兒要明白啊,走上這條路的女子身後幾乎沒有什麼好下場啊,即便是有大功於國亦是如此,身後亦是多罵名。”
在動盪不安的東漢時期,卻誕生了一個極具政治覺悟的女政治家,她就是東漢漢和帝的皇后鄧綏,歷經三代帝王,臨朝攝政長達十六年。
比起呂后的手段狠毒的治理手段,她的手段更加高明。就如同滴水穿石般慢慢的滲透朝政。也正是她,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歷史大環境下,“興滅國,繼絕世”,使東漢轉危為安,同時也給中國歷史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堪稱中國的黃金時代。
鄧綏在進宮之後,賢良淑德,做事情小心翼翼,對待皇上與皇后,都小心的侍奉。
她不僅對陰皇后十分恭敬,對待宮女侍衛也非常照顧,所以在宮中留下了一個好的名聲,深受大家的喜愛。
就連皇帝都對她的修身養性的行為表示讚歎。後來因為巫蠱皇后被廢除,皇帝封鄧綏為皇后,但是她卻一再謙讓,最後推辭不過,登上了後位。
鄧綏並沒有為皇帝生下兒子,所以就認了兩個義子。當她登上皇后位子的第三年,漢和帝就去世了。後來,不巧的是剛即位的劉隆就夭折了。
早就有所準備的鄧綏在各大臣震驚之下,迅速立劉祜為帝。皇帝皆年幼,鄧綏便以太后的身份開啟了長達了十六年的臨朝聽政的政治生涯。
為了鞏固自已的政權,在和帝死後,她自己的兄弟都提拔到重要的位置。與其他攝政的皇后與太后重用外戚不同,鄧綏對自已的兄弟和親戚表現出了極為巧妙與主動的平衡與控制,避免了外戚勢力過大帶來的朝堂動盪。
她在聽政期間,做了許多對漢朝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事情。她在經濟上,大赦天下,為節省不必要的開支,遣散一些宮女,削減宮內日常的費用。她自己卻是勤儉節約,朝晚只一肉一飯,為的就是把節省下來的開支全部用在治理水災旱災上。
在軍事上,管理軍隊,鎮壓羌族,平息多年的叛亂。
在文化上,大力興建學堂,重用人才,蔡倫的造紙術就是從此時被推廣的。
要是沒有了她的大力支援,紙張的使用還得再後退多少年,所以後世的人應該感謝她。
在這段把持朝政的時間內,鄧綏表現出了極高的政治天賦與治國才能,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成功的帝王。
但是,她做的再成功,畢竟還是一個女人,無可避免的會招來流言蜚語。
一些人開始四處傳言,說她廢長立幼,長期專制,不放權。不過這時候,成年的安帝確實內心極度不滿,但是卻沒有反抗她的實力。
在她四十一歲那年,鄧綏病重去世。
在她去世的第五個月,安帝劉祜開始展開了對鄧氏家族的報復。鄧氏家族成員有的被削爵,廢為庶人,有的流放邊郡,後在地方官的威逼下被迫自殺,有的遣返原籍,家資田宅皆被充公,而蔡倫也因此受牽連而自殺了,
在人死燈滅這一點上就無論那一朝的那一位太后都一樣了,無論是呂后、竇氏還是鄧氏都是如此,沒有哪一位能逃脫這個宿命的,可見不管是權臣還是垂簾聽政的太后都是不好當,下場都不是很好,
但即便是知道垂簾聽政的結局,她也沒有像東漢時的太后那般有勢力強大的父兄可以幫她,潘淑也還是要飛蛾撲火去試上一試,只要她有此機會,陛下願意給她這個機會,她能安安穩穩的活到那個時候,沒有自己的勢力也可以扶持一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