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淑繼續道:“陛下說的是,妾身的確沒有像呂后那般的能力、手段,也不敢有那個心,不過若是妾能為皇后,卻是能讓那些江東大族們安心一些的,妾的母族也沒有實力能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潘淑雖然如此表態,但這也只是說個多疑的孫權聽的,內心裡還是很想在過幾年亮兒登基之後做一個垂簾聽政的太后,像宣後、呂后一般的女中豪傑,不想日後在宮中冷清的渡過餘生,掌管一段時間江東權柄的,因此她才願意與全公主聯合的,
孫權苦笑著點頭道:“朕倒是想淑兒有一些手段,能在朕百年之後輔佐亮兒處理朝政,如竇太后那般,可惜啊。”在他懷中的潘淑也不知道這句話是真是假,漂亮的眼睛撲閃撲閃的思考著。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垂簾是指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是指治理,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一般在天子年幼之時有此制度,魏國現在的皇帝曹芳在年幼繼位之時便是由郭太后“垂簾聽政”的,而蜀國卻沒人有這個機會,
中國最早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秦國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歲的秦昭王繼位,其母宣太后以兒子年幼為名,開始了長達四十一年的攝政生涯,並由此揭開了後宮參政的先河。
宣太后在這四十多年中,始終是秦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形成了秦國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華陽、涇陽,不聞其有王”的局面。
秦昭王無法容忍母后長期臨朝專權,最後,他聽從范雎建議,收回全部大權,逐“四貴”於關外,改任范雎為相,這才徹底地結束了宣太后長期左右秦國朝政的局面。
第二位垂簾聽政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太后。公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年紀太輕,故由太后執政。
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她在回答齊國的使者是曾經說下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個能力極強的太后,
齊國的君王后在兒子齊王田建執政初期垂簾聽政,定下了“事秦謹”的國策,不與列國發生衝突。臨死前,將政事交還給齊王田建,而齊王田建至投降秦國都完全聽從自己的舅舅後勝的。
呂雉,從小就美麗聰慧,以果斷和狠毒著稱。
漢初,劉邦寵信戚姬,有廢掉呂后另立新後的想法,呂后為了保住其皇后寶座,將皇后寶璽掌握手中,想了種種計策。
呂后設計將韓信騙到宮中,命人用布將其兜起來,用竹籤刺殺了韓信,從此呂后的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呂后前後掌權十六年,據悉,她掌權時,位於今天的廣州地區有一個南越國,非常興盛,
為了制約南越的發展,呂后頒佈命令禁止賣鐵器和馬牛給南越,藉以對南越國實行經濟封鎖,呂后當時用來發布命令的,就是這塊皇后之璽。
竇漪房竇太后在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三個時期憑藉自己的政治才能,積極參與朝政,影響帝王決策,但她的出身不好,且潘淑的出身比她還差一些。
竇漪房的出身比呂后還不如,因為呂后的父親在地方上還是個有頭有臉的人物,而竇漪房的家可以說就是個赤貧的家庭。
她家窮到連飯都吃不上,而且她父母老早去世,她上面一個哥哥,下面一個弟弟,飢寒交迫。有一年秋天,家裡斷了糧,小漪房餓得大哭起來,哥哥竇長君只好跑到地裡,把只有手指大小的紅薯挖出來給妹妹、弟弟充飢。
忽然有一天,竇漪房的好運來了——漢朝皇宮到民間徵召宮女,竇漪房居然以良家子的身份被選中。
所謂良家子,是說她的家庭不屬於古代的賤民,即不屬於醫、巫、商、百工之類,因為她家是農民,當時是一個重農的時代。
她之被選中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長得漂亮,能夠選入皇宮的姑娘,沒有一張漂亮的臉蛋是肯定不行的。
入宮以後,她又有幸被分配到呂后的身邊,伺候呂后,這讓她有機會跟那個女強人見習了很多執政活動,這為她日後逆襲成為皇后,並參與朝廷政務,打下了基礎。
跟著呂后,比受再好的教育都更能增長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