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減少後宮爭風吃醋,增加娛樂活動消遣時間,大有幫助,這樣就減少了劉邦很多處理後宮事務的煩惱。
皇后制度對漢代,亦或是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自從劉邦立呂雉為皇后之後,代表著皇后制度的確立,漢代每位皇帝都冊封有皇后,自此之後便成為定製,
皇后作為皇帝的嫡妻,再加上眾多的嬪妃和鳳子龍孫,以及一大批供帝王、後、妃役使的女官、宮女、宦官等人,一起組成後宮,也就是皇帝的家庭。
後宮裡妃嬪、女官分成十幾個等級,與外朝官僚機構的爵位、等級、俸祿掛鉤,從而形成“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後宮的治理為治理天下發揮了表率功能,後宮秩序井然,皇帝的治國理政成為理所當然。
董仲舒在幾百年前著的天人感應學說中運用陰陽二元論的觀點解釋夫婦關係,猶如陰和陽一樣,兩者缺一不可,但絕對是“夫為妻綱”。
董仲舒進一步指出,皇帝和皇后的關係也是如此。
首先,帝、後如一般夫婦一樣是同一體;
其次,猶如陰、陽一樣不可或缺;
再次,在皇帝和皇后之間,皇帝高於皇后,皇帝與皇后被比擬為天與地、陽與陰、日與月,皇后成為與皇帝相對的存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皇帝需要皇后的輔助受陰陽觀念和皇后觀念的影響,漢武帝改革了郊祀制度。
皇帝為天下之父、皇后為天下之母,皇后為天下女性樹立楷模,為眾多家庭昭示母儀,從而“助宣王化”,確立皇帝為天下君父的形象。
孫權繼續安慰道:“淑兒不是還會種桑養蠶嘛,這也是皇后的德啊,再說淑兒也為朕誕下了皇子,身後又無什麼龐大的外戚家族,算是符合皇后的標準了。”
漢代選立皇后的標準中強調“德”比如,馬貴人、鄧貴人得以立為皇后都是因為德冠後宮。
選立皇后時特別強調“德”,也是因為皇后要母儀天下。
皇后的很多職責是跟皇帝相協調的。
例如皇帝要參加籍田禮儀,以示國家對農業的重視,相對應皇后則要參加先蠶儀式,就是祭祀蠶桑之神,以調動百姓種桑養蠶的積極性。
延續漢室皇帝嬪妃眾多,一般會有多個子嗣,但是皇后之子是嫡子,身份最為尊貴,選立太子時會優先考慮皇后之子。自武帝之後的兩漢皇帝,只要皇后生育有皇子,都是選立皇后之子為太子。
漢宣帝時,大將軍霍光的夫人為了幫助自己的女兒登上皇后之位,勾結女醫,毒死許皇后。
漢成帝時,趙飛燕誣陷許皇后“祝詛後宮”,致使許皇后被廢黜,自己登上皇后之位。生育子嗣是后妃們的安身晉位之階,皇后如果沒有生育就有被廢黜的危險,所以圍繞子嗣,皇后與嬪妃之間也有各種鬥爭。
從兩漢的政治環境看,皇后制度的政治影響更在於助長了女主臨朝、外戚干政。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