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望著懷中嬌弱的潘淑繼續道:“淑兒不必憂心,只要有朕在,那些世家女子有的,淑兒沒有的,亦不會成為明年淑兒立後之時朝臣找麻煩的弱點的。”
潘淑靠著孫權道:“可是妾身沒有其他夫人那般入宮就自帶琴棋書畫的才能,就算陛下堵住了群臣的悠悠眾口,妾身亦為此感到愧疚,自認為沒有多大的才能德行,恐難以服眾啊。”
孫權鄭重的道:“就算是朕的淑兒沒有像蔡文姬、戚夫人那樣的才華,朕亦會全力支援淑兒坐上皇后之位、母儀天下的,
畢竟淑兒能做一手令朕滿意的菜餚啊,這點就比很多人強了,不說其他的菜餚,就是這幾日淑兒親自下廚做的柴桑鴨便很令朕滿意,更別說蟠龍黃魚、鱸魚膾這樣的美味了。”
俗話說,教育要從小抓起,古代為了女子能夠順從男子,以三從四德嚴格的要求女子。
當然,在這樣的讀物下的薰陶下,也不至於所有的女子都成為這般順從,思想是無法被禁錮的,不然在歷史上又如何會出現李清照等奇女子。
當然女子每日在閨房中呆的時間這麼長,自然不可能只是學習書籍,還有琴棋書畫、女工刺繡也是世家閨閣小姐的需要學的技能。
這些技能學之不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女子的素雅之氣質,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有一個好名聲,在日後能嫁得好夫婿,趙氏的女工刺繡便是很好的,
琴棋書畫,是古代中衡量才氣的最基本的要素,琴瑟、圍棋、書法、繪畫是古代有家世的子弟皆要學習的才能,在古代一名女子在這四種才藝的任何一種出眾都會受到讚賞,並且名聲也會傳揚出去。
就像蔡文姬雖然被虜去過匈奴,但也不妨礙她以才女的身份揚名天下,
文姬在博學多才父親蔡邕的薰陶下,從小就讀了許多書,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她聰明伶俐,所以,到七八歲時,不僅能詩善文,而且繪畫唱歌一應俱能,並且和她的父親一樣,尤喜琴瑟,當然書法也不差,深得其父真傳。
蔡文姬在父親的精心指導下,勤學苦練,只用了幾年的功夫,琴藝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詩書棋畫也都有了很大進步。到十三歲那年,她已是很有名氣了。
蔡文姬十六歲那年,父親把她嫁給了河東世家大族衛家的子弟衛仲道,算是門當戶對,一個名儒一個河東衛氏,
公元192年,她的父親蔡邕被王允逮捕入獄,不久死在獄中。
後來,母親和丈夫也相繼去世,她隻身回到陳留。
興平二年,匈奴把她掠走,嫁給了左賢王。她為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
建安十三年,丞相曹操得知恩師蔡邕女兒的不幸遭遇後,多次派人與匈奴交涉,終於用黃金千兩、白璧一雙,使蔡文姬又回到了闊別十二年的故鄉,當然也不僅僅是這個原因,也許蔡文姬也是曹操心底裡的白月光吧。
就是在回漢的途中,蔡文姬根據自己身居異鄉思念故國,回到家鄉而又將骨肉分離的悲慘遭遇,寫出了不朽之作《胡笳十八拍》,流傳千古,使得才女之名更盛,
而以圍棋受寵的則是戚夫人,沒錯就是那個最後被呂后做成人彘的戚夫人,想不到吧,這樣以美貌出名的人也是個才女。
劉邦的寵姬戚夫人很得歡心,所生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也差點被立為太子。
劉邦寵幸她原因很多,其中能懂自己心思最為關鍵。
戚夫人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女棋手,她比南北朝時代的婁逞早了六百多年,只是戚夫人下圍棋是一種具有巫術作用的祈福消災的活動。
每年的八月四日這天戚夫人在宮中主持圍棋對弈,向上天禱告,贏的就終年有福,輸的就終年疾病。
如此的話誰都不想得病,只能努力提高圍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