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有些顧忌的道:“我等不收那幾乎在一時間禍害三國的當百大錢尚可,只是若我等再鑄些當百大錢來坑害百姓恐有不妥吧?”
黃狗兒插話不以為意的道:“這有什麼的,不管是陛下還是蜀中的世家大族,那怕是諸葛家還是相司馬氏這樣的蜀地新貴亦是如此,
諸位若是有了上好的銅或銅錢大可如此去做便是,到時只有給我稍微分一點便是,保汝等無事。”
王沈會意笑著道:“這是自然,這點規矩還是懂的,到時還請中貴人在宮中多多幫襯啊!”王沈心道,這靠山竟然來的這麼容易,
所謂貨幣戰爭,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貨幣的發行,即以貨幣為武器來打擊敵對一方的貨幣,並套購其戰略物資,目標是從經濟上打擊、削弱對方,同時增強壯大自己的實力。因此,從本質上講,貨幣戰爭屬於經濟戰的範疇。
它能夠成功實施必須要滿足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所發行的貨幣能夠流通到對方國家;二是所發行的貨幣能夠在對方市場上取代對方的貨幣。也許劉備主觀上並沒有發動貨幣戰爭的想法,但客觀上確實產生了這樣的連鎖反應。
第一點,即貨幣流通到對方國家,實際上這很容易做到。當時魏蜀吳三國政治上雖然是分裂的,但是經濟上卻是一體的,使用的都是同一種金屬貨幣,就是東漢遺留下來的五銖錢,因此可以互相流通,相互使用,並且無障礙。
關鍵是第二點,這涉及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原理,說的是當市場上有兩種實際價值不同的貨幣同時流通使用的時候,實際價值高的貨幣,即良幣,必然要被迫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即劣幣,反而會充斥市場。這就是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
明白了這個原理,我們再來看劉備大量鑄造的直百五銖錢,除了可以從本國老百姓手中聚斂財富,這些虛值大錢流出國界之後,對東吳和曹魏兩國的貨幣市場同樣也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因為劉備的直百五銖錢一枚相當於一百枚五銖錢,畢竟當百大錢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這就使得那些使用原來五銖錢的人損失慘重,他們就會將手中的五銖錢藏匿起來不用,而使用劉備的直百五銖錢;或者是將原來的五銖錢銷燬改鑄成直百五銖錢。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原理。
總之,不管怎樣,最終的結果都是,直百五銖錢在市場上驅逐了原來的五銖錢。這樣,劉備透過大量發行他的虛值大錢,客觀上達到了取代對方貨幣、套購對方物資、最終破壞對方經濟的目的。
面對劉備發行虛值大錢、咄咄逼人的貨幣貶值政策,魏、吳兩國是如何應對的呢?下面,我們先來看看魏國的情況。
魏國地處北方,自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以後,社會經濟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貨幣經濟日益衰落,後來在董卓鑄造的減重小錢的衝擊之下,貨幣經濟被徹底地摧毀了,基本上退回實物經濟狀態,公私都很少使用貨幣,而是使用稻穀、絹帛作為交換的媒介。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借鑑“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經驗,為了增加糧食收入,保證軍需供應,大力提倡屯田,使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
曹操初步安頓了北方之後,於建安元年196)遷都許昌,被漢獻帝封為名義上還存在的東漢丞相。
於是,他親率大軍南下征討劉表、孫權,希望能夠實現統一,結果在赤壁被周瑜率領的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打敗,敗得很慘。
當時,曹操為了籌集糧草,在北方恢復使用五銖錢,但是他恢復使用的是舊錢,還是另外鑄造了新錢,正史中沒有記載,私家的記述又都相互矛盾。
曹操實際上在洛陽開爐鑄造過錢,他本來是想以此整頓幣制,取代董卓留下來的惡錢,重新恢復使用貨幣,藉以安定社會,提振民心,也便於他調配社會資源,加強管理。
但是,漢代在洛陽、長安的兩大造幣中心先後都毀於戰火,被那該死的董卓給毀了,兩漢積累下來的鑄錢技術也都失傳,因為缺乏技術上的支撐,曹操所鑄造的五銖錢雖然重達三銖,
但是鑄工低劣,並不比董卓的惡錢好多少,作價卻比董卓的惡錢還要高,因此並不受歡迎,只能被封存在府庫裡。
公元221年,魏黃初二年,蜀漢章武元年也就是劉備東征孫吳的當年,曹丕也曾於三月份下令恢復使用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