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不急不緩的喝完漆碗裡已經被自己吹得溫熱的粥滿意的點頭道:“這是紅棗粥吧?有紅棗的味道,一碗下去全身的力氣都在慢慢恢復,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
粥是世間第一大補物,經常喝粥對人體的好處就如同吃人參一樣滋補。
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虛弱的人用喝滋補粥的食療法來治病。“谷肉果菜,食養盡之”,多種多樣的食材可以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
全寄接過漆碗遞給左右道:“啟稟父親,正是用上好的紅棗熬製的,可惜今年的寒食節早就過了,要不然在那時喝粥方才應節啊。”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寒食節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節時,規定禁火食冷食。
民間“寒食三日,搗杏仁煮作粥。”由於粥製作方便,冷熱皆宜的緣故,成了人們寒食節的主食。
全寄又笑著道:“其實這粥本就是要煮給父親養生的,畢竟這紅棗本就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孩兒看父親昨夜這麼晚也沒睡,便想在今天早上讓他們給父親煮一些。”
全琮捋著鬍鬚頗為滿意的道:“寄兒有心了。”
從古至今,中國粥的品種、類別有很多,各地食粥風俗也是千姿百態。當時的王公貴族將粥視為養生之寶。
隨著粥的品種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斷的延生,不僅僅用於果腹充飢,還用於治病養生。
中國的粥從兩千五年前開始用作藥用。由於中國注重養生的傳統,經醫學家多方研究後,形成了中國獨特的食療法,用五穀雜糧進行食補,將粥品入藥,藥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黃帝內經》雲:“藥以祛之,食以隨之”,“藥粥”成為一種獨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養生和果腹於一體的食物,並一直延續下去。
《史記》記載淳于意用“粥“”治療齊王的陽虛痺。他告訴齊王:“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最終,齊王痊癒。
西漢時便有服食青梁米粥治療蛇傷的藥粥方,堪稱中國最早的藥粥方。《傷寒論》中張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助藥力。
秦漢時期,粥的食用、藥用功能開始高度融合,從而進入了帶有人文色彩的養生層次。粥不僅有治病的藥用價值,還有很高的養生價值。它味美、滋潤,被奉為“養生聖品“,有延年益壽之功效。
粥在中國的飲食中是一種很普遍的東西,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對它異常青睞,哪怕是東吳大司馬全琮也不例外。
它曾是權勢的代表,也曾是貧窮的象徵。
隨著粥文化的不斷發展,食粥賜粥不僅成了禮節,很多節日喝粥的習慣也演化為了現在的習俗。
帝王將相、達官貴人食粥以調劑胃口、延年養生;窮苦貧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飢,節約開支。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為王公大臣的“六飲“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粥的品種有不斷的發展,秦漢時有“麥粥“、“豆粥“之分,並且成為招待貴賓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於獎賞的食物。
全琮感慨的道:“想不到時光荏苒,彷彿轉眼間三十年的時間便已過去,美人也由青絲變白髮甚至是早已逝去,吾也垂垂老矣,想當初陛下第一次賜甜豆粥給吾,
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吾向奏議討伐關羽之計後,呂蒙大都督白衣渡江取荊州那年陛下封吾封為陽華亭侯的晚宴之時,
那粥的滋味真是香甜啊,興許不僅僅是因為在豆粥裡面加了石糖,更是有著陛下的賞識、封侯的喜悅加在裡面方才如此之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