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臨死前,將其弟孫權託付給張昭,張昭率群僚輔立孫權,並安撫百姓、討伐叛軍,幫助孫權穩定局勢。
孫權代理車騎將軍時,任命張昭為軍師。
孫權被封為吳王后,拜其為綏遠將軍,封由拳侯,此後曾參與撰定朝儀。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張昭以年老多病為由,上還官位及所統領部屬,改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
晚年時一度不參與政事,在家著《春秋左氏傳解》及《論語注》,八十一歲才去世,到如今也已經有十五年了,
全琮走到全寄身旁拍著他的肩膀道:“為父相信汝等一定能做的的!”說完便回到船艙中躺下,第二天一大早,全琮便醒了,醒得很早,到了他這個年紀的人睡眠是很少的,
他在桌案上拿起一卷兵法,便出了船艙,在甲板之上迎著晨風、朝日開始琢磨了起來,
不一會兒全寄也端著一碗粥走到全琮面前道:“父親,喝碗粥吧,這是剛剛熬好的,還熱乎著呢,味道不錯,您嚐嚐罷。”
全琮遂將竹簡交給左右,接過冒著熱氣的漆碗,緩緩將粥吹涼之後開始喝將起來道:“這粥不錯,甜度適中,喝下去,胃裡暖暖的,真舒服,頗適合像老夫這樣的老朽食用。”
蜀國譙周所著的《古史考》中曾言“黃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
《說文解字》也把這一功績記在了黃帝身上,說“黃帝初教作糜。”
山珍海味何其多,但在國人心裡,總有一個溫暖的位置留給粥。
這種可能在新石器時代就已誕生的食物,是屬於華人世界精神家園共通的符號。
襁褓之中,除母乳以外接觸到的第一口食物,大多來自一碗長輩們精心熬製的米粥;
而人生歷程將盡,牙齒脫落,躺在床側被兒孫們一口口喂下的,也還是那碗粥。猶如畫了一個圈,粥將人生的起點和終點相連。
全寄道:“禮記令月中曾有言仲秋之月……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因此兒子才讓他們做了些甜粥給父親。”
除了祭拜祖先等禮儀活動外,自古也有供粥給長者以示尊敬的習俗。以粥作為供養老人的主要食物,這樣的傳統起源於先秦時期。
從《漢書·武帝紀》裡“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的描述來看,到了漢朝時,供粥給長者已從約定俗成成了國家律法。
不難理解為什麼粥會成為中國人敬老的食物——人到年老時牙齒鬆動脫落、腸胃消化功能減弱,供以細軟、好吸收的粥再合適不過。
“食粥養老”的觀念就是這樣代代相傳,深入人心的………………
喜歡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請大家收藏:()爽帝:從高平陵事變開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