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歷史再一次把決定大唐命運的責任落在了玄武門上。
次日, 韋後又下了數道詔書,以李多祚、李千裡年長功高,賜以榮養, 以自己的孃家子弟韋跨、韋播, 以及親信高嵩代之。
又以阿史那獻為西突厥十姓可汗,責任重大,命其速返碎葉,節制西域各部。
這數道詔命一下,便是那些不關心朝政的人, 也能感到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長安城中捲起。
若說打壓阿史那獻和洛北是為了排除異己,那換掉在禁軍中屹立數十年不倒的李多祚和李千裡。這是毫無疑問地在為改朝換代做鋪墊。
“你們這幾日務必要待在禁軍之中。”韋後再三叮囑他們:“要把這些禁軍都給我看住了,不能讓他們輕舉妄動。花天酒地, 過了這陣子什麼時候都可以。”
三人皆唯唯諾諾地應下。韋播又問:“可那些禁軍子弟,各個仗著自己家世好,有幾分武功, 眼高於頂, 對我們幾個一向不是很服氣。姑媽,要是他們鬧起來.....”
“該打打,該殺殺。你在軍中那麼多年,學了那麼多軍令是用來做什麼的?!”韋皇後喝道。
“是, 是。”見她生氣,三人只得道了個禮退了下去。看著這三個不成氣候的男人, 韋皇後忽而覺得疲累萬分,她坐回榻上,問安樂公主道:“我叫延秀護送洛北離開長安, 他去了沒有?”
“母後。”安樂公主坐到韋皇後身邊:“洛北自己執掌千軍萬馬,還需要延秀護送嗎?”
韋皇後瞪了一眼安樂公主, 她微微嘟著嘴唇,很有幾分嬌憨之色。韋皇後急急地喘了兩口氣:
“別和我裝傻,這樣的事情也能拖得?是不是延秀不願意去?!難道這樣的事情,還要讓我再下詔書嗎?還有......太平公主那裡怎麼樣?”
“母後不要生氣,縱然洛北晚走一天也不會怎麼樣的。再說了,難道您還真的打算把他放回西域去?那才叫放虎歸山呢。”
安樂公主道:
“我倒覺得,咱們不妨就這樣把他看管起來,到時候,一道聖旨賜死他得了。”
韋皇後深深嘆了口氣:“天下的事情要都像你說的那麼容易就好了。賜死一個功勳卓著的邊將談何容易?他手上還有數萬大軍,數十萬部族呢?當年的武三思怎麼樣?費盡心機不是也沒整倒他?唉,罷了。太平那邊,你看得嚴實一點,不要讓這兩個人攪到一起去。”
“是,母後。”安樂公主替韋皇後錘了錘肩膀:“您放心,太平府上也就是最近那幾個被趕出長安的官員去過。皇室成員私自結交邊將可是大忌。她要是敢動,我就立刻派人把他們倆都收拾了。”
韋皇後靜默不語,她望著鏡子裡的自己面容,這幾日操勞之下,已經多了幾根白發,但雙目之中依舊熊熊燃著火——再過數日,只要韋溫控制住雍州局勢,她便可即刻登上那個至尊之位。
對於所有人來說,這一日都是分外漫長的。直到天色垂暮,長安城中大街上宵禁再起,才迎來一點平靜。
離子時不到一個時辰了,長安城中街都靜了幾遍。皇城之中更是靜得嚇人,就在這樣一片安靜的黑夜之中,洛北登上了臨湖殿破敗的高臺。
臺下將士烏壓壓的一片,幾近擠滿了臨湖殿前的這片空地。他往下望去,看到了自己的父親阿史那獻、看到了數年以來並肩作戰的戰友哥舒亶、看到了年輕的吐谷渾首領慕容曦光......
火把映襯著他金棕色的眼眸如同烈日般耀眼,他輕輕吐了口氣,抽出腰間那把唐刀。長刀出鞘,飛鷹淩空,他舉起長刀,高聲喊道:
“眾位將士!大唐不幸,皇綱失統,陛下龍禦歸天,皇後秘不發喪,意在改朝換代!我恐社稷淪喪,神器頹亡,意欲興兵,擁立太子入宮。眾將士,可願隨我同往?!”
臺下一片歡呼之聲,眾人高喝道:“願往!”
“我等願往!”
“好,我們即刻入宮!”
自臨湖殿向南不遠,便是宮城北門——玄武門。
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那個混亂、血腥的夜晚,大唐的命運就是在那裡決定下來的。
現在,歷史再一次把決定大唐命運的責任落在了玄武門上。
葛福順等人所在的萬騎軍營就設立在這裡,軍人們白日或去宮城要地輪值、或去禁苑操練,晚上便回到玄武門內的大營中休息。洛北擔任禁軍首領時,也曾在這裡居住過。
不過此時洛北面前的玄武門已經中門大開,李多祚、李千裡簇擁著太子等在門前。在他們左右各有兩個士兵挑著幾個人頭,他們緊緊閉著雙眼,顯然是在睡夢之中被殺的。
這幾個人正是韋播等韋後的親信。
“見過太子。”洛北知道太子已經控制住了玄武門中的萬騎局勢,低身向他道禮:“恕末將甲冑在身,不能全禮。”
李重俊提著韁繩的手也有些發白,但已經到了玄武門,他便沒有退路:“國家到了這樣的危亡關頭,還在乎什麼禮節呢?洛將軍來得正好,眾將士,隨我一道入宮,匡扶大唐!”
眾人率軍一路疾馳,一路無人可擋。鼓譟聲與馬蹄聲離內宮越來越近,很快就傳入了守在宮中的上官婉兒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