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行了個禮,轉身去了……
朱厚熜伸了個懶腰,再次拿起正統朝的《大明軼聞錄》,翻了兩頁卻又放下,輕嘆道: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啊,正統一朝寫的也不賴,可總歸不如之前的……”
頓了下,自語道:“說起這永青侯,還真是傳奇,不僅洪武時期的永青侯如此,正統時期的永青侯也同樣不白給……難道說……”
朱厚熜苦笑道:“叫李青的人都是天才?”
話一出口,他又覺如此說過於偏頗了,李青這個名字並不稀有,說大眾化也不為過,只是……
按道理說,第一個永青侯雖絕了嗣,皇帝也不應該再封一個同樣的,這是不成文的俗成……
難道‘半路出家’的中宗皇帝不知道第一個永青侯?
這不太應該啊,連我這個遠在安陸的藩王世子都聽說過,中宗皇帝又沒就藩,且距離第一個永青侯下野不算太過遙遠……
朱厚熜有些費解,不過,他也沒太過往心裡去。
畢竟……費解的事不止這一件。
永樂大典正本到底是咋丟的,他到現在都沒個頭緒。
相比之下,他反而更在意這正統朝、以及後續大明軼聞錄的作者是誰,尤其是成化朝的作者。
若是高壽的話,現在都還活著也是有可能的,他日楊廷和致仕還鄉,自己也能啟用……
念及於此,他索性放下正統朝的《大明軼聞錄》,改看成化朝的,嘗試著推理著作者。
“能被收錄在一起,證明獲得了憲宗皇帝的認可,想來差不哪兒去……”朱厚熜自我安慰地想著。
吃慣了細糠的他,口味變刁了。
結果沒讓他失望,成化朝的《大明軼聞錄》質量依舊夠硬,甚至比正統朝還要硬,本來是抱著推理著作者打算的他,很快就又沉浸在內容之中了。
可看著看著,他就察覺了不對勁兒。
這筆法,這看待問題的角度,這剖析事件的觀點……咋跟洪武、永樂數朝的軼聞錄如出一轍呢?
費解的朱厚熜更費解了。
好訊息,熟悉的感覺回來了。
壞訊息,他頭緒更亂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兒啊?朱厚熜一個頭兩個大!
這時,黃錦緩步進來,道:“皇上,楊大學士來了。”
朱厚熜暫時壓下心緒,頷首道:“宣。”
黃錦轉過身,尖聲喊道:“宣楊廷和覲見。”
少頃,楊廷和走進來,快到近前時,撩起下襬……
“不必行禮了。”朱厚熜打斷他,開門見山道,“朕喚先生來,是為武宗實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