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本書讓他了解了真正的大明史,也讓他對政治,以及大明的臣子,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這樣的書只讀一遍難以消化所有精髓,得像牛羊進食一樣,吃進去後再反芻上來細細咀嚼,品味……
此時的朱厚熜,對之前張永的話非常認同,參照大明曆代皇帝的實錄,讀起來確實驚為天人!
同時,朱厚熜也總算知道為何堂兄會將這書跟《永樂大典》放在一起!
它有這個資格!
甚至,單就對皇帝而言,它比永樂大典還要經典。
想到堂兄,朱厚熜猛然意識到自己得做些什麼了。
比如:武宗實錄!
對這個堂兄,他沒什麼感覺,說不上討厭,也說不上喜歡,不過,心中多少是有些感激的成分在。
畢竟,是他把皇位傳給了自己!
其實,若從功利心出發,最合適的人選是益王長孫,因為那一來,堂兄也算是有了子嗣,而傳給自己……
哪怕是名義上,堂兄也算是絕嗣了。
至於進京之後,群臣的下馬威也好,張太后的高傲姿態也罷,這跟堂兄沒啥關係。
朱厚熜是個明白人,連皇位都傳給了自己,又怎會再給自己下絆子?
怎麼說,他們都是叔伯弟兄,同一個爺爺。
無論是從血緣關係出發,還是從大明皇帝傳承的立場出發,堂兄都不會那般,最多也就是有讓自己給孝宗繼嗣的心理。
朱厚熜對素未謀面的堂兄沒有丁點惡感。
之所以一直沒著手武宗實錄的編撰事宜,是因為他自打進京之後,糟心事就沒斷過,且群臣沒一個人催他。
顯然,這群人很不待見正德皇帝。
朱厚熜雖也覺堂兄喜愛玩樂,治國理念太過剛猛霸道,甚至是胡來,可現在他做了皇帝,再看堂兄……
除了肯定其施政的正確性之外,還有就是敬佩了。
將心比心,換作是他,哪怕親老子是皇帝,以皇太子身份繼承大統,也未必敢那般行事。
名面上,皇帝是九五至尊,四海共主,可實際上,皇帝並不能我行我素。
朱厚熜做了皇帝之後,更是深有感觸……
都嘉靖二年了,若再遲遲不提武宗實錄的編撰事宜,難免讓人以為我這個皇帝過於涼薄……朱厚熜吁了口氣,道:
“黃錦,你走一趟,喚楊廷和來。”
若說誰最瞭解正德皇帝,非楊廷和莫屬!
他是正德皇帝一手送上權力巔峰的,且還是正德皇帝的老師,甚至是看著正德皇帝長大的,編撰武宗實錄,他來主持再合適不過。
“是,奴婢這就去。”黃錦有些不適應皇帝的思維跳躍,卻也懂事的不問細節。
一個太監,最好別摻和政治,且他又不是司禮監一二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