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九年,四月初一。
高長恭得知高順不打算再打仗了,帶著後宮又跑幽州避暑去了,這讓高順十分無語。
四月的天,正是好時候,氣溫剛剛合適,避什麼暑啊。
結果高長恭告訴他,等天熱了再走路上受罪,現在去正好,也正好幫他督促一些北邊的戰局。
高順算是看出來了,高長恭現在除了打仗,根本就是什麼都不管,這段時間積累了不少奏摺,高長恭愣是一筆都沒批。
雖然有內閣主持朝政,可皇帝的權利還是要執行的,有些事情必須皇帝批覆。
在高順外出這幾個月,有些急事高長恭當場拍板,他要是叫不準就派人問高順。
剩下的都是不太緊急的,都等著高順回來做主,其中包括一些人事任命,還有些官員提出的意見。
此時高順才明白,為何後世有些事會拖那麼久,感情都是被這樣耽擱了。
看著眼前的奏摺,高順就覺得頭大,這東西就像暑假作業,勤勞點早寫完早完事,剩下時間就可以玩了。
可暑假作業可以抄,可以糊弄,甚至可以不寫,頂多挨一頓打罵,可奏摺不行。
這個他不能抄,不能糊弄,因為一件小事就可能牽動不少人,尤其是百姓。
不做也不行了,昏君倒是可以不理會,也可以給官員去辦,但這些可都是地方官的建議,如果他不想變成聾子瞎子,最好是看一看。
高順先是把奏摺分門別類整理好,然後把吏部尚書顏之推叫來,對於人事任命一一詢問,有不認識的就讓顏之推介紹,說一下大致情況。
作為吏部尚書,這是他的本職工作,顏之推還算盡職盡責,三品以上官員的情況他基本上都瞭解,所以很快就批覆完了。
齊國的官吏有上萬人,高順只過問三品以上的任命,所以這類奏摺並不多,所以最先完成。
下一類就是地方上書,這些都是地方官寫給皇帝的信,這類奏摺一般都是直接呈上來,不需要內閣稽核。
但皇帝畢竟是人,又不是機器,所以朝廷對這類上書也是有限制的,那就是內容必須有意義。
什麼叫有意義,這個並不好區分,卻難不住大臣們。
首先六部的分工已經很明確了,基本上與後世差不多,地方官有相關事宜可以直接找六部,否則就是越級上告。
如果六部辦不了,上面還有內閣,比如有什麼好的政策,可以上書給內閣審閱,內閣如果覺得可行,再呈給高順看。
如果連內閣都辦不了,那就直接呈給高順,這類奏摺一般都是密封,其他人不許拆看。
這麼做一是表示嚴肅,二是防止內容洩露,有人從中作梗,上書的人可能會遭殃。
對於官場,高順還是很瞭解的,水至清則無魚,貪婪是人的本性。
要說貪官自古都有,可歷朝歷代也沒能徹底解決,朱元璋那麼大力整治,下面依舊有大量原諒貪官。
即便你設立了錦衣衛,可你能保證錦衣衛不貪麼?
即便有監察御史,誰又能保證御史不會被收買呢?
所以高順為了這個問題,著實想了不少辦法,什麼增加俸祿,給養廉銀的辦法高順都沒用,而是直接分蛋糕。
要說是什麼蛋糕,土地當然不行,這是國家的根基。
除此以外還有什麼,高順想到了經商。
有句話叫做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在這個商業不發達的年代,或者說是重農抑商的時期,商業絕對是一塊大蛋糕。
現在齊國的市場,朝廷相當於一個大集團,壟斷所有行業,並且控股七成。
剩下的三成在民間,由零星的商人組成,大多數都是些小買賣,卻也佔據了三成市場。
而在這個集團裡,皇家是董事長,皇商是股東,官員們就是股民。
他們都在皇家集團,想要賺錢就必須盤活市場,所有的官員都是賣方,而買方就是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