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慈不掌兵。
高句麗反覆無常,讓齊國上下都覺得氣憤。
要說齊國這些年,國家版圖擴大了一倍有餘,不但滅了陳國,還收復了契丹和室韋。
領土大了管理就成了問題,地方不但有官府,而且還要駐守軍隊,尤其是對異族的同化階段。
高句麗在齊軍的絕對碾壓下,而且還動用了火器,僅僅用了兩年就覆滅了。
然而時間短雖然減少了消耗,卻也留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服教化。
這次半島叛亂,首當其衝的就是地方官府,半島境內的大小官員幾乎無一倖免。
其次就是駐軍,他們相當於後世地方小軍區和公安部門的結合體,留守的人數並不多,自然難以抵抗亂民。
在一些大型城池中倒是有大量駐軍,就比如平壤裡的五千駐軍,玄兔城兩千,國安城三千,加一起人數也不少,但都是分開的。
小地方的兵力少,自然擋不住大量的亂民,哪怕他們拿的都是鋤頭木棒,幾百人也不是成千上萬人的對手。
他們挑這個時候動手,就是看齊軍無法快速支援,北方現在冰天雪地,在後世運輸都有問題,更何況是現在了。
這樣一來,叛軍就有了準備時間,他們收集各地的駐軍的軍備,其中包括武器和鎧甲,所以叛軍還是有一小部分人裝備精良,但大部分都是烏合之眾。
玄兔城被迫,兩萬騎兵已經接近了平壤。
高順之所以派他們出戰,除了他們適應環境,而且戰鬥力不俗外,還有就是他們的生存能力。
這些東北地區的民族,論騎射不如草原民族,否則契丹和女真也不會被蒙古打敗。
他們可以說是半遊牧半農耕的民族,對付突厥可能還不夠,但對付高句麗綽綽有餘。
玄兔城的屠殺,就是高順給高句麗的一個教訓,同時他也警告那些北方部族,如果他們膽敢造反,就會和高句麗一個下場。
三千叛軍一個不留,被契丹軍殺了個乾淨,城裡的百姓都嚇壞了,還以為他們會屠城,沒想到這次他們連駐軍都沒留,拍拍屁股走了。
玄兔城的百姓鬆了口氣,看著眼前地獄般的場景,心裡不知道什麼滋味。
尤其是那些流民,他們本以為自己必死無疑,沒想到竟然活了下來。
而經過這件事,他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他們信任的那些上位者,其實根本不把他們當人看。
在關係到自身安危的時候,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賣了他們,絲毫不顧他們的死活。
契丹這邊進展順利,室韋那邊則有些波折,遊牧民族打仗善用奴隸,所以他們同樣靠流民攻城。
不過並不是所有將領都那麼善良,實際上是那個將軍救了那些流民,最終卻害死了自己和收下的將士。
然而他的善良是針對自己人,當初他們造反的時候,對齊國的官員和駐軍可絲毫沒有手軟。
既然選擇造反,就要有掉腦袋的覺悟,所以齊軍來攻打城池,大多數都是頑強抵抗,哪怕是城下有自己的百姓。
兩隊騎兵在境內攻城略地,李靖和周法尚也兵合一處,有了五千人的部隊,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戰鬥力。
這時候李靖開始發揮他的天賦,開始襲擾那些小的城池堡壘,獲取足夠的物資後,又抓了不少俘虜。
這就是漢人和遊牧民族的區別,在阿松他們看來,那些流民最後就是奴隸。
而李靖從小受高順教誨,知道高順心懷天下,所有人都是他的子民。
但對於敵軍,他也不會心慈手軟,因為高順也曾說過,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所以他不為難流民,只是抓敵軍作為俘虜,然而他也不敢抓太多,怕人多了控制不住。
簇擁俘虜打仗雖然有些不道德,卻不得不說這個最好的方式,哪怕兩軍正面對峙,若是有一隻敢死隊,也可以打亂敵方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