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官員,只要夠一定級別,除了象徵性的俸祿外,還會給與一定的分紅。
這些分紅根據品階和政績制定,說白了就是他們治下的買賣越好,gdp越高,他們的分紅留越多。
現在雖然沒有gdp的概念,但其實也不難理解,無非就是一個縣一年有多少錢糧、布匹、商品,都有專人統計,最後轉換成多少錢。
尤其那些朝廷的買賣,百姓如果沒有錢,根本不可能去買東西,直接就說明問題。
而要想提高gdp,就必須注重民生,種地的要多種,做生意的要好好做,如果官員剝削百姓,這兩樣自然做不好。
對於這個辦法,內閣五人都是歎為觀止,六部大臣也是驚為天人,不說別的,這最起碼可以讓百姓可以好過一些。
對此高順其實心裡也沒底,不知道這個辦法到底可不可行,反正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和傳統的官員比,齊國的官員最大的的特點就是分工明確。
就拿縣太爺來說,歷史上的知縣權利很大,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殺大權都掌控在手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現在的知縣則不同,他的權利也有,但不是直接管理,而是統一籌劃,監督約束。
就比如對案件的審理,有專門的刑部衙門,一般一個郡設一個,相當於後世的地級市。
人口戶籍、土地、稅收的統計,則是由戶部衙門負責,也不是知縣直接管,都是由專門人負責。
地方治安有兵部衙門,負責府兵、預備役,相當於後世的武警,有時會配合刑部衙門破案。
高順原本想把後世的系統搬出來,可是設立的部門太多就會造成官員體系臃腫,畢竟時代不同。
所以齊國的官員體系,既和後世類似,又不完全是,六部都有獨立完整的體系,又相互配合。
甚至連禮部都有任務,那就是負責地方的教育、宣傳、輿論等工作,還有就是大型慶典,和外交工作。
如此一來,齊國的官員數量遠超歷代,一個縣衙是容納不下這些人的。
所以只要是中型城市,就會有一處辦公地點,由地方長官主持,相當於地方政府。
一開始的時候,百姓還不習慣,甚至連官員都不習慣,畢竟地方官員都習慣了獨掌大權的習俗。
可如今他們每天不是住在自己的官府,而是像後世公務員一樣去上班,百姓把這個地方還叫官府,叫裡面的官員為坐堂。
權利的劃分,進一步杜絕了貪腐的滋生,六部之中唯有縣衙和刑部衙門比較多,這一點想必不用解釋。
在如果先進的管理下,齊國的實力快速增長,經濟、糧食儲備、人口都在穩定提升。
據朝廷統計,光是過去的五年裡,齊國人口就多了四百萬,這相當於齊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想想這些新生兒,不出二十年,齊國就有了一批有生力量,而這個數字還在提高,主要是生活環境造成的。
雖然地方偶爾會發生一些天災,但朝廷都會採取措施,所以百姓的日子還算過得去。
以上這些內容,就是奏摺的第三類內容,其中有一些資料,是高順必須要了解的。
官員任免,地方建議,關鍵資料,再有就是地方動態,也就是戰報了。
高順在東北打仗,西邊和北邊也在朝廷的監視中,最近南越那邊不太平,李詮出兵平定,沒起什麼大亂。
對於南越的領土,高順現在還在猶豫,要不要擴大地盤,如果此時出兵,估計隋國不會坐視不理。
看完了戰報還有最後一項,那就是影衛的密奏,一般送到這裡的都不是什麼要緊之事。
高順一封封看完,可看著看著,高順的臉色變了。
喜歡逐鹿北朝請大家收藏:()逐鹿北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