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令下達,各地官府開始響應,得知這次要考試,著實讓地方官犯難。
看著朝廷的召令,上面清楚地寫著規則,士子可以自選經義,但策論和詩文統一。
這也就是第一次考,高順放開了條件,主要是想選一批讀書人當官,總比那些奴僕強。
而此時還沒有四書五經地概念,他乾脆提了出來,《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樂》、《春秋》、《禮記》,統稱為九經。
這次的考題,就從這裡面選,他親自擔任主考官,同時由禮部主持,直接讓禮部的地位提升一大截。
禮部是華夏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後為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掌管五禮之儀制及學校貢舉之法。
所以在科舉未出現前,禮部的職責主要是禮儀祭祀,地位雖然很高,但沒有什麼權利。
而高順選了幾個年輕官員當助手,其中就有有過一面之緣的顏之推和盧思道。
“下官見過公子。”
二人此時的運氣都不太好,官職都不高,盧思道不注意自己的品行修養,喜歡輕視和侮辱別人,結果得罪了人,現在賦閒在家。
天保年間,《魏史》撰成,盧思道多方詆譭攻擊,因而前後多次受到鞭打的責罰,因而落泊不被任用。
後來,左僕射楊愔把他舉薦給朝廷,這才出仕擔任司空參軍、員外散騎侍郎,在中書省辦事。
然而盧思道並沒有老實,後來因洩露了中書省裡的講話內容,被放出擔任丞相西閣祭酒。
多年以來,盧思道歷任太子舍人、司徒錄事參軍,每次任職,大多受到譴責和侮辱,後來,擅自用掉府庫的錢財,被免職回家。
這次高順把他找來,也是想看看他到底還有沒有救。
顏之推年少時不喜虛談,自己研習《儀禮》《左傳》,由於博覽群書且為文辭情並茂而得到南朝梁湘東王蕭繹賞識,十九歲便被任為國左常侍。
後於侯景之亂中險遭殺害,得王則相救而倖免於難,亂平後奉命校書。
在西魏攻陷江陵時被俘,遣送西魏,受李顯慶賞識而得以到弘農掌管李遠的書翰。
得知陳霸先廢梁敬帝而自立後留居北齊並再次出仕,歷二十年,官至黃門侍郎。
除了這兩人外,還有兩個副考官,那就是薛道衡和李德林。
薛道衡待詔文林館,兼主客郎,負責接待、應對北周及陳的使者,是禮部的外交官。
之所以選他做副考官,除了他的才華外,還因為當世大儒魏收很欣賞他,李德林與他齊名,都是魏收看中的人。
如今朝中四個英年才俊,都被高順拉攏過來,尤其是盧思道,對他簡直恩同再造。
中書省內,五人端坐在一間屋子內,高順坐在中間,其餘四人一邊兩個。
看著眼前四人,高順心裡略微輕鬆一點,接下來他要做的事情很多,光靠他一個人一定忙不過來。
而眼前的四人,歷史上雖然沒什麼名氣,但也是飽學之士,只要大方向不出錯,相信可以做一些事情。
“你們四位,都是本公子挑選出來的,吾關注你們很久了,說實話吾對你們不是很滿意。”
高順要讓這四人為他辦事,就要先收服他們,他環視眾人,目光第一個落在了盧思道身上。
“盧思道,聰爽俊辯,通侻不羈,然不持操行,好輕侮人,雖窮通有命,抑亦不護細行,如此以往,宦途寥落也。”
高順看著盧思道,一字一句地說著,盧思道臉色微變,高順上來就揭他傷疤,這是要羞辱他麼?
“公子,此言何意……”
高順見盧思道還有些不服,忽然笑了:“呵呵,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人相輕,也是常事。
然為人處世,當謹遵四條原則:謹言、勿論、慎行、豁達。
須知禍從口出,守嘴避禍,守心自暖,善有日善報,善因善果,事不關己,勿言是非。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修身養德,以德服人,清心靜神,勿談人短,言而有信,謙虛謹慎。